文档介绍: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优化:提升商业银行自我监管效率的根本途径
摘要: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监管现状为切入点,针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内部审计的虚置、内部控制的疏漏、内部监管范围的狭隘、金融风险意识淡漠等问题,提出应改变以往只重视强化外部监管,却忽视银行自我监管的观念,指出强化银行自我监管是保障金融安全与稳步发展的重要,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优化是提升银行自我监管效率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自我监管;内部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一、正视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监管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国有商业银行区别于股份制银行的根本点在于机构的一元化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交易性,从权力分配与制衡机制来看,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在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外观,质,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的特点仍然资者(国家)和经营者(银行)之间以行政为纽带的非经济性委托——代理关系,这就导致. com了在政府作为dddtt出资人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下,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中商业性质与政策性任务交错的无所适从,在具体业务操作中表现为银行信贷是为了dd dtt. ,而导致. com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严重束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从国有银行的现状来说效结构的缺失已经使内部治理改革迫在眉睫。
(二)内部审计形式大于实质,监督的针对性差
长期以来,由于. com受体制的束缚,内部审计虽然有理论上的定位,可是在实践中尚处于初级阶段,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的大复核。银行高层管理者普遍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负担。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使得审计监督力量显得较为薄弱,银行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部分会计科目变成了其调节利润的手段,加上银行资本金匮乏、各种风险指标普遍高位运行,即使审计人员报告了公司内控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和采取适当
的纠正措施。
(三)内部控制的“中看不中用”问题突出
由于. com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害怕“水至清则无鱼”,为了dd dtt. com粉饰政绩又怕露馅,内部控制的设置与实施变成了“两张皮”,对风险高危区不敢揭盖子,避重就轻地反复稽查装腔作势,使内控制度成了淡化责任的摆设,外强中干的弊病长期存在,信贷制度就是控制的一个典型缩影。
二、虚置内部审计与银行自我监管不足的关联
我国银行自我监管松弛的现象,与内部审计在我国银行自我监管中的地位虚置、功能弱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具体表现在dd dtt. com:
。
在现阶段,我国审计在银行监管当局看来依然主要局限在查阅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上,风险审计理论仍然融监管理论形成整合效应,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监管效率、效果,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由于. com企业内部组织分工和实际8ttt8分权不明确,使得银行审计很难真正介入,导致. com金融自我监管的工作不系统、不连续、不到位,监管缺乏力度,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优势,造成了监管的重复和漏洞并存,使监管效果很不理想。
。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监管主要是事后的被动式监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