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结尾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结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成功的结尾不仅可以起梳理知识、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了而趣无穷,思未尽而欲再探”的教学魅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多样而恰当的结尾方式。本文着重就精炼语言、联系热点、巧设悬念、首尾照应、灵活迁移、艺术结尾等诸方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理解与不成熟的做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结尾策略
一节新课应该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结尾(小结)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然而结尾工作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常被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有些教师要么因为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的把握,常常是随性地讲到哪算哪,根本没有课堂结尾,要么因为时间把握不准没时间做结尾,要么是把按板书提纲重复一遍形式化的当作结尾。其实,要想真正做到让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心中余音绕梁、入木三分,必须讲究结尾技巧与艺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既要对所授知识进行梳理、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还要与后面的教学内容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感到最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营造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尾佳境,从而使结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结尾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
一、精炼语言,提纲挈领
课堂教学是一个将知识象网一样逐渐铺开的过程,在学生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并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让教师在结尾环节中运用巧妙的构思和简洁扼要的语言收起这张网。精炼结束语言,提纲挈领,稍加点化,则可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进而能更深刻地去感知教材和理解知识。如在选修4“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这一节课的最后,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小结:关于列宁一生重要贡献,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工程”,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政策”,具体地讲,“一个政党”指的是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一个国家”指的是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一个主义”指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一个政策”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四个一工程”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列宁重要贡献,使学生得以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这样的小结,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热点,学以致用
88
83
位次
以史为鉴是历史课的根本与灵魂所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历史课教学的着力点所在。如在必修2“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教学的最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共享题:如果你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你将如何借鉴当年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面对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救济贫民这一角度谈谈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上借鉴?又如在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的结尾中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出一道材料题:2006年9月15日,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