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论“红岩精神”.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红岩精神”.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8/2/11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红岩精神”.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红岩精神”
摘要:红岩精神体现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为新中国奠定政治基础的时代使命;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红岩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独具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作风,特别是延安精神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示和伟大升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中独具风采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周恩来;南方局;红岩精神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04―07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冠名“红岩”是因为南方局的驻地叫“红岩村”。
红岩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长期以来,它或者被忽视,未能并列于中国革命精神之中;或者被误读,与小说《红岩》混淆起来;更为普遍的是,满足于一般概念化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理性的研究。因此,需要厘清许多基本问题。为此国家社科基金专门立项资助研究这一课题。本文即为这一课题的核心观点,发表于此,以纪念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70周年。

一、“红岩精神”的提出

红岩精神贯穿于南方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在国统区充满艰难险阻的斗争历程,渗透于所创造的历史功绩之中,早已在群众中传颂,历时40年之久。1985年10月14日,原南方局领导成员邓颖超同志重返红岩,深情回顾当年的革命岁月,才写下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的题词,题词深得人心,首先是深得重庆人民的普遍拥护,引为骄傲。而“红岩精神”也由此正式冠名,并成为一个固定词组,传扬开去。
1991年4月16日,江泽民同志第一次视察重庆,在瞻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后,亲笔题词:“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前进”。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第四次视察重庆,对红岩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是代表党中央对“红岩精神”的第一次阐述,充分肯定了“红岩精神”在党的历史和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了“红岩精神
”的时代意义和对全党全社会的巨大作用。
2002年10月,胡***同志在重庆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岩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这个讲话,是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对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的伟大号召。

二、红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红岩精神的产生,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接相连,与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处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特殊的斗争紧密相关。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历过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提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因而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抗日战争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两大基本问题,一个是如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一个是如何通过抗日战争在中国实现政治民主,以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这两大历史任务神圣而又沉重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同时,举国上下,民心所系,民意难违,中国一切政党、政治派别也都必须回答
“抗日”和“民主”这两个重大的历史课题,而这也就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准备。
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但是国共之间除了抗日,在其它政治问题(尤其是民主问题)上没有共同点。国民党是执政党,控制着中央政府和绝大部分地方政权,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和占绝对优势的军队。虽然被迫同意共同抗日,但顽固坚持独裁,坚持“溶共、限共、***”,不断制造政治军事磨擦,企图在抗战中消灭共产党的力量。而共产党没有合法地位,为了自身的发展:在坚持抗战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