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赤城深处寻济公
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济公和尚,就出生在赤城山脚下的永宁村,山上的瑞霞洞,曾是他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世尘”。济公看似疯癫,实则世事洞明,学识渊博。他蔑视权贵,惩恶济善,扶危解困,除暴安良,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独特而美好的崇高地位。他由凡人变成了“活佛”,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
于是,在赤城山之上,就先后有了两座济公院。依山成形的济公院
济公院建于1988年,又称济公西院,依赤城山中岩的瑞霞洞、香云洞而成,面积两千六百多平方米,是天台籍建筑学家齐康院士的力作。
在设计重建济公院时,齐康与其助手陈宗钦很是花了一番心血。他们考虑到济公院的多功能性和六个不同标高台地的实际情况,并依据各个建筑主要使用功能和天然的地形地貌构建成济公院群落。整个建筑既无轴线。又无确定性方位,错落有致,给人以亲切自然、亦庙亦宅之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济公落拓不羁的性格,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济公院落成后,获得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1993年获全国“建筑师杯”优秀奖,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优秀建筑。
济公院主要建筑由破袈裟、破帽、酒葫芦、破鞋、破蒲扇等一系列具有济公形象特色的象形“小品”组成,以游廊相互连接,构思奇特,新颖,妙趣横生。
破袈裟?四面透风的袈裟台
站在这个叫袈裟台的济公院前山门前,就觉得有些滑稽。与其他常见的寺院山门不同,这个山门的墙壁就是一个栅栏,四面透风,宛若褴褛飘然。袈裟台依山就势建造,支撑整座建筑物的柱子从地下直通到屋顶上方,最高的一根柱高达13米。屋顶与岩壁之间挂着一串硕大无比的佛珠,看上去就像济公身穿袈裟隐去了脑袋,谐趣盎然。
济公院虽然不大,山门上那幅“赤城绀宇传中外,宋代禅师旷古今”的对联,却真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了。
济公洞?少年时的读书处
因为曾经是济公少时读书的地方,瑞霞洞故又称济公古洞。走进古洞,只见石洞幽深。赭石如霞,正中供奉着济公金身坐像。洞门石柱上的对联不得不让人赞叹,不光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外,联首还巧妙地隐含了“瑞霞”二字:“瑞气千条洞生赤城昭宇宙,霞光万道神临文水耀乾坤。”既然是济公少年时的读书处,不知道那时的他在这里读的是经世致用之道,还是佛门参悟之学呢?
瑞霞洞左右崖壁边各有一口井,左边的那口为“凤沼”,水是从洞顶细细密密地滴淌下来的,旱天的时候滴水不绝,雨天的时候反而无水,真叫人称奇。我掬了一口喝下,井水清冽甘甜,顿时神清气爽。右边那口叫“龙池
”,应该算是一眼泉吧。水是从地下向上涌出的,终年不绝。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被人们称为“仙水”。
破帽子?亦悲亦喜谁知晓
从瑞霞洞沿廊向西,就到了香云洞。香云洞东端也有一个水池,叫“鲸池”。“池可容鲸大几许。师来灌水阔无边”,传说这个池子是济公当年亲手挖的。他挖好池子,手提葫芦,登上九龙山取来泉水,再到南海捕来鲸鱼放养在池中,从此解决了赤城山缺水的问题。
不过挖水池的济公,我想肯定不是还在读书中那个少年,应该是后来已经得道成仙的“活佛”故地重游、缅怀青葱岁月时,一时兴起的杰作。
“一盏清茶留皓月。几家墨窖聚丹山。”站在池前的飞云事前,我细细品味着此处的清幽妙趣。
香云洞正中,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