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天上人间成双对
石挥一再称赞严凤英的戏好拍,总是“一点就通”;严凤英则感叹:“石挥真会导戏,一点我的戏就来了!”
草台小戏异军突起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末年就见诸于有关文献,不同时代的“二十四孝”版本均有记载,在群众中更是广为传扬历久不衰,是我国四大著名民间传说之一。不久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将其列入,与之相关的地名、古迹在湖北孝感、江苏东台、山西万荣、山东博兴、河南汝兴等许多地方都有。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戏曲,董永遇仙女的传说自然成为其重要取材来源,很早就衍变成为众多剧种竞相传演的剧目。1952年秋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汇演,受命筹拍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上影导演桑弧前往观摩,曾看到中南区代表团的楚剧折子戏《槐荫分别》,就是有关七仙女与董永故事的舞台演出,全剧名为《百日缘》,虽然所演只是其中因王母娘娘横加阻挠董永夫妻被逼离散一段,但观众还是深为该剧强烈的悲剧性和演员技艺的精湛而感动。汇演结束后桑弧返回上海,又在“安徽省地方戏观摩演出团”旅沪演出中,看到严凤英与王少舫合作的黄梅戏《天仙配》中
“路遇”一折,演绎的也是同一题材,给桑弧留下了极为强烈印象,促成他后来在《天仙配》搬上银幕时亲自动手改编剧本。
桑弧此时看到的“路遇”,其实已是黄梅戏再进上海。早在30年代初,老一辈黄梅戏艺人曾组班闯荡上海,因其时还处于简单而原始的名叫“黄梅调”的“三打七唱”阶段,即由一人打鼓兼打小锣、一人打铙钹钱、一人打大锣作为伴奏,七八个人临时借用服装包演大戏小戏各种角色。这种农忙干活、农闲唱戏凑起来的“草台班子”,在十里洋场只能无功而返,至解放前夕已濒临灭亡。新中国成立后,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一些职业和半职业班社陆续恢复演出,流落他乡的艺人纷纷归队,黄梅调才得以重获新生。特别是1952年夏天安徽省抽调各主要剧种骨干举办艺人训练班,委派新文艺工作者整理剧目和音乐,建立正规导演制度,促使黄梅调艺术走上迅速发展道路。当时分别领衔安庆两个专业民间班社的严凤英、王少舫,当年秋天参与“安徽省地方戏观摩演出团”旅沪演出,合作演出《路遇》《打猪草》《蓝桥会》等,虽是传统剧目,经过整理改编,以崭新面貌一举赢得文艺界和广大观众好评,称之为“仿佛闻到农村中泥土的气味和小花的芳香”。华东局文化部也专门召开座谈会,指出黄梅戏“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此次上海之行掀开黄梅戏发展的重要一页,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很快正式建立,选拔、汇聚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有才能的演员,所排演的第一出大戏就是新编《天仙配》。
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在上海举行,这是继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后又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汇演,华东六省一市纷纷推出最好的剧种、最好的剧目、最好的演员参加,共有36个剧种158个大小剧目参演104场。安徽以《天仙配》参加角逐,在遭遇特大水灾的困难情况下,组织力量重新修改剧本并加强演员阵容,彻底剔除原来剧中的糟粕部分,改董永为劳动人民出身,去掉原结尾七仙女给董永
“送子”的情节,以悲剧性的“夫妻分别”结束,使此剧更为感人。汇演开幕的第三天晚上轮到该剧演出,观看的全是各省来的专家、导演和演员,结束时台下掌声不停,演员们连续谢幕多次,博得一片叫好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