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对当代戏曲文本的一点辨析.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当代戏曲文本的一点辨析.doc

上传人:lxydx 2018/2/11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当代戏曲文本的一点辨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当代戏曲文本的一点辨析
当代中国戏曲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奔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的,它经历了坎坷和曲折,广大戏曲工作者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进行着卓越的艺术创造和勇敢的艺术实践,获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
当代戏曲发展是历史的继续,是在近代以来戏曲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的,而在整个戏曲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文本是发展的基础,是根本,是灵魂。文本对于现代戏曲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下面谈三个问题,首先,谈一下文本继承的历史意义;第二,当代戏曲文学的内涵表达和文本价值;第三,文本创作的缺憾与失语。

一、文本继承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戏曲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吸纳、融汇和变革自身的历史,其发展的核心是与文本发展密切联系的。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近代花部乱弹,直至当代,每个时代都在进行艺术的选择和自身的嬗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着重大的转型。如元杂剧的剧本形式的出现,使戏曲从“诸般杂项技艺的混合演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剧活动”。促进了戏曲在“在艺术形式上,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演出结构,形成了歌舞结合、唱白相间的表演艺术”。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文本形式,既是对宋金以来诸宫调这种规模庞大、形式完整的说唱艺术的跃进,也是对金院本这种
“幼稚的、不成熟的戏剧形式”的跃进。元杂剧创作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社会上知识阶层,即大批文人参与编写剧本,使得元杂剧在思想性、文学性和编剧结构的规范性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明清传奇的出现,形成了继元杂剧以后我国戏曲史上又一个文本创作的高峰,从明嘉靖年间至清代康乾末年,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昆曲得到极大发展,其长篇剧帙的文学形式,相对形式短小、精练、结构严密的元杂剧,使戏曲从内容到形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昆山腔的音乐形式上“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使得清唱的‘新声’发展成为舞台上演唱的声腔剧种”。出现了“梨园子弟喜之”的局面,说明剧种的勃兴与发展。其重要条件还在于有成功的文学形式。乾隆以后,昆山腔出现衰微的趋势,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正如近代学者吴梅所说:“盖自藏元(蒋士铨)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蒋士铨是传奇创作最后一个阶段最著名的一位作家,这是说昆山腔的文本出了问题。
近当代以来,戏曲文学在自身不断的嬗变过程中,其书写形式、结构形式、叙述方式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突破了传奇结构的固定模式,革除了情节冗长拖沓,内容庞杂,头绪紊乱,事件散漫等倾向,出现了如今使用的惯常的文本形式。总之,在戏曲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戏曲文学在使得各艺术元素综合在“剧”的前提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我国古代戏曲文学剧本多不胜举,其中不乏有神仙道化、烟花粉黛和才子佳人戏,但是,以关汉卿为首的元杂剧作家和以李玉为首的昆山腔作家群,他们都以中国文化人的情怀。高举时代的大旗,亲近人民,反映现实,崇尚真理,留下了
“精彩绝艳、气壮山河”的优秀之作。古代戏曲的演出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从文学剧本中,我们看到当时作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军事斗争等多方面的形象的社会景观。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文本的内涵表达和价值意义

当代戏曲是在一个广阔的、腾飞的时代背景下生存发展的。戏曲顺应时代脉搏,创作、改编了许多作品,仅就新创作剧目而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