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周宏仁演讲 两化融合促进软件产业调整升级.ppt

格式:ppt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周宏仁演讲 两化融合促进软件产业调整升级.ppt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8/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周宏仁演讲 两化融合促进软件产业调整升级.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两化融合促进软件产业调整升级
2008年6月12日,北京
周宏仁博士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08第12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
1
一、工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2
工业化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工业化的准确的内涵是产业化,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转向“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过程。
在这个“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发明和引进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提高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工业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3
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工业化:机械化和电气化
1775年前后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也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时代。但是,那个时候的工业化是机械化的工业化,即第一代的工业化,以机器产生的机械力代替人和家畜的自然力为主要特征。
十九世纪上半叶电的发明和下半叶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由于解决了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问题,不仅解决了能量的远距离传送问题,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能源;从而开启了电气化的工业化时代,即第二代的工业化。
列宁的名言:“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920。
4
第三代的工业化:自动化
20世纪30至40年代,武器系统控制发展的需求,使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工业化进入了第三代,即自动化的工业化。
1946年,“自动化”一词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过程的自动操作。1952年,《自动化》一书出版﹐他认为“自动化是分析﹑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手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动控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广泛应用,使自动化的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5
第四代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1971年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导致工业化进入了它的第四代,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走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工业化。
各种各样的、数以亿计的微处理芯片开始嵌入各种制造设备,计算机网络将各种制造设备联为一体,使生产过程不仅自动化,而且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其中,典型的代表是数字控制机床的出现。
早在1952年,即商用电子计算机问世的第二年,美国柏森斯公司就以电子管元件为基础,设计了数控装置,试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虽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却开辟了一个数字控制的新时代。
6
工业化内涵的革命性变化
1974年,第五代使用微处理芯片和半导体存储器的计算机数控装置研制成功。随后,各种数字控制机床的性能逐步提高,品种和加工范围不断扩大,对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第四代工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IBM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于产品设计。计算技术开始对传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测试、供销等各个环节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工业化的内涵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传统工业化意义下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意义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无他”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建立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之上,而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也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没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就不可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唯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才有可能促进我国信息化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和发展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
8
人类进入信息化的工业化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全面渗透,不仅促进了制造业的全球化,实现了许多新的、复杂的生产技术,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工业化理念,如“及时生产”、“全面质量控制”、“无库存生产”、“无废料生产”、“大规模客户化生产”,等等。
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将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各个生产和管理节点上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可以构造一个集成化的、覆盖全球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设计制造系统。
9
二、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