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7
文档名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

格式:doc   大小:943KB   页数:9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2/13 文件大小:9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课时(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第 1 课时( 总第 14 课时)
学材分析
教材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提出“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重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课时(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课时(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关键:对问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这一类题目,学生在上一学期已有接触,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学。重点可以让学生第二种方法上
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导学策略
尝试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br/>。
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5是4的百分之几?

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一个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实际产量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3),采用杂交技术后,水稻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7吨,杂交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百分之几?普通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杂交水稻的百分之几?

投影演示:将基础训练第(3)题的两个问题改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减少百分之几?同学们是否会做?引出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
(1)让学生读题后
(2)指导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
口答
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
学生说说算理。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板书:增产的数量÷普通水稻的产量
(7-)÷=÷==25%
或7÷==125% 125%-100%

②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l”的量相比?怎样计算?
板书:少的数量÷普通水稻
:这道例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说说算理。
(三)巩固练****br/>,每小题均回答三个问题:
“1”的量?
“1”的量相比?
(1)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2)今年每公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3)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百分之几?
(4)红花朵数比黄花朵数少百分之几?
? 5比4多百分之几?
(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注意单位“1”)
“练一练”。
(四)教学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又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它的结构特征如何?如何求相差数的百分率?
巩固练****br/>教学反思
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一类应用题,对于一些联系实际的变式应用题,学生还有一定的难度。应加强练****br/>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练****课第 2 课时( 总第 15 课时)
学材分析
重点: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这一类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是在教学了求一个数是课时(比)另一个数的课时(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练****的
学****目标
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课时(或少)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明确本节练****课的内容和目的
进一步理解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谁是单位“1”的量。
(二)基本练****br/>。
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百分之几?

①张师傅一家去年人均收入6500元,今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去年人均收入是今年的百分之几?500÷6500 6500÷(6500+500)
②张师傅一家今年人均收入7000元,比去年增加了500元,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今年人均收入是去年的百分之几?500÷(7000—500)
7000÷(7000—500)
学生列式后,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