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中学于冬梅
教学目的:
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明白的翻译文句。
,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
。
教学方法: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老师抄写重点词语:
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
呼尔与之蹴尔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