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冬季星空》观察报告
一、观察起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二、观察策略
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录。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
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科学老师齐老师把全班51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5人,1组6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齐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齐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8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给组内成员奖励的5次,给小组批评的5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8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
四、观察描述
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感受到“热胀冷缩”这一规律。
五、观察分析
在课堂上,齐老师注重了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
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从这堂课以及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