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刚开始吧,时间长了就好了,和他们多在一起相处,小孩子要哄的。不过现在的孩子父母都娇生惯养,不像以前不听话还能打,记得我小时候还挨过打手板,但现在一根毛你都不敢动吧,你要打了你就别想干了
首先,观察“对着干”学生的特点。学生不爱学,不喜欢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去观察了解: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是如何捣乱的,有没有在其他老师的课中,孩子一直没有或者很少捣乱;如果有,这位老师是如何上课的,我们就要去观摩、学习,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孩子任何课程都不爱学,这就需要老师更多地去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和老师一起共同努力,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其次,了解“对着干”的原因。我们老师一定要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走进孩子的心灵。也许孩子只是想表达什么从而表现自己。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给予这些爱表现的孩子一些机会,鼓励他们。如果孩子是带着消极情绪进课堂,表现出烦躁不安、多动,我们就应该及时和孩子、家长沟通,缓解孩子的消极情绪。
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孩子,找到与之适应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比如爱表现的孩子,多对他进行提问;喜欢被老师一直关注的孩子,把他的座位调到第一排;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先跟着他的思路走,再把他的思路引导到老师的思路上来;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我们老师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增强他的学习信心。
孩子和自己“对着干”,老师首先要自我反省:我的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我的课堂是否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从课堂内容,教法上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要理解孩子的想法,信任孩子,不仅作为一个老师去引导学生,更要作为一个亲人去关爱孩子。“表扬+鼓励+批评”,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表扬的内容要具体,标准要统一,要客观公正,在学生中间寻找榜样,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在课堂中多给孩子一些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多和家长沟通,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让我们的教学再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爱。我们相信只要有足够用心教学的老师,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