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传染病和病原体的概念及特点;
列举常见传染病,说出蛔虫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学会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的方法,训练实验操作能力,形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和展示自我的能力,学会判断、筛选、分析、归纳传染病及预防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三、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学习“传染病概述”和“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两个环节;
下一课时:认识几种传染病。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传染病的有关图片,动画,影视资料;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生理盐水、蛔虫卵永久装片、黄泥替代新鲜的粪便
六、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实验观察,讨论,总结与练习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真实情景再现导入新课
播放非典时期录相片段
师总结:认识传染病,预防传染病,我们迫在眉睫,责无旁贷。
观看录相资料。
谈感受:“当时太可怕了”“我们都不敢出门”“到处都在消毒”“大家都在想方法预防非典”等等。
非典时期情景再现触动了每一位同学的神经,那种对非典的惶恐、疑惑和不知所措历历在目,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2)实验观察
展示实验方法及蛔虫卵图片
师:什么是传染病?是什么引起人患传染病?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种传染病——蛔虫病,并通过实验来观察它的生物卵——蛔虫卵。
在低倍显微镜观察蛔虫卵永久装片,对照图片辨认蛔虫卵。
演示制作粪便的临时装片。
生物学是实验的科学,亲自动手、亲眼看到微小的生物,会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概念总结
师:我们观察了蛔虫卵,别小看了这小东西,它对于人的危害可不小呢?
展示蛔虫的生活史图片。
进行简单的讲解。
师:我们发现蛔虫病是人吃了带有蛔虫卵的食物而感染的,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后又会产生大量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散播开来,可能又会感染其他人。这就是一种传染病。
让我们来总结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展示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展示病原体概念及各种病原体的图片。
引导学生根据致病的病原体的不同,对传染病进行分类。
观看分析蛔虫的生活史,了解蛔虫如何侵染人体的。
观看图片,听老师讲解后自己概括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学生发言。
学习病原体的概念,区别不同的病原体。
并尝试根据致病的病原体的不同,对传染病进行分类。
由蛔虫卵和蛔虫的生活史引出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病原体种类图片让学生很惊奇,学生兴趣一直很高。
为后面的练习作准备。
4)问题引导突破重难点
师:我们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它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那它又是如何流行的呢?我们有没有方法预防呢?
我们来看一段小动画(播放)。
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如何传播的”并利用谈话法逐步揭示传染病是如何流行的。
师: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师:如果是一般感冒病原体是感冒细菌,如果是流感病原体就是流感病毒。
师:流感是如何它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