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开创现代古筝演奏法先河论文
..毕业摘要王巽之先生于1957年移植了《弦索十三套》中的《将军令》,使之成为一首著名的浙江筝派名曲,乐曲中采用的演奏法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对现代古筝艺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将军令》;“双手抓筝”;“长摇”;“快四点”;“点指”;“扫弦”;改良型古筝
《将军令》是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器乐合奏曲,曲谱见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弦索十三套》(1814年荣斋编,《弦索十三套》收录了《将军令》、《月儿高》、《阳关三叠》等十三首套曲,主要乐器有琵琶、古筝、三弦和胡琴)。1957年,经浙江筝派名家王巽之先生移植..毕业,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浙江派古筝名曲,乐曲中采用了浙江筝派的“双手抓筝”、“长摇”、“快四点”、“点指”,和借鉴了琵琶演奏法,用S型21弦改良古筝演奏,雄壮激昂的旋律、崭新的演奏技法和古筝造型,让人耳目一新,对现代筝曲创作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从五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双手抓筝”
虽然敦煌壁画中有双手弹筝的画面,在1814年编写的《弦索十三套》中也记录了“双手抓筝”技巧,但传统流派古筝的演奏较少见这种技法,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弹奏旋律,左手通过按、颤、揉、滑对旋律润饰。王巽之先生在他移植的《将军令》中广泛采用这种技巧,之后的现代筝曲中“双手抓筝”已是相当常见了,左手同时担任演奏旋律和旋律润饰的任务,即不失古筝独特的音韵,又丰富了筝曲的织体结构。
二、“长摇”与“快四点”
乐曲开始,大段的摇指配合左手急促的“四点”,描绘了号角声声,列兵迎战的场面。
在这段乐曲中,可以看到浙江筝的两个特点:
(一)“长摇”(两拍以上的摇指)
弹拨乐的长音保持需靠快速拨弦达到,在古筝中体现为“摇指”。传统流派的“托劈摇”、“八度摇”等,难保持较长的时值,力度变化幅度小,而浙江筝的“长摇”采用“大指扎桩摇指”,有近似于弦乐的连音效果,适合大段乐曲的“摇指”。浙江筝的“长摇”对现代派筝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是现代筝曲中最常见的演奏技法,并由次派生了“扫摇”、“扣摇”、“多指摇”,使古筝兼并了弹拨乐与弦乐之美。
(二)“快四点”(快速勾托抹的组合)。在其他流派筝曲中也有此技法,但多只见于“催奏”段,不像浙江筝运用得这么突出。这种演奏法与杭州的说唱音乐
“杭州滩簧”有着渊源关系,在“杭州滩簧”中,古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从而形成了浙江筝的“快四点”。“快四点”节奏密集,产生活泼、跳跃、紧张的效果,现代筝乐对速度、力度和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追求,使“快四点”广泛运用,并结合了钢琴的指法,形成了对演奏者基本功要求很高的“快速指序”。
三、“点指”
“点指”即:左右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时也加上右手中指的勾弦,是浙江筝派的演奏法。《将军令》中采用了整个乐段的“点指”。双手交替抹弦使速度相当快,演奏时要求双手力度、速度的均匀,密集的“点”组合成“线”,这也是古筝除“摇指”外的另一种长音保持法,“长摇”产生弦乐的“连绵”的效果,而“点指”却体现弹拨乐特有的“颗粒性”音效。这种急促的节奏是现代筝曲创作中常用的变奏手法,有时加上右手中指的扫弦,用于表现气氛热烈、气势宏大的乐段。
四、借鉴琵琶演奏法
《将军令》在移植上还借鉴了琵琶演奏技法,在筝曲和琵琶曲中常见八度旋律音程的跳进,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