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论读书笔记
余泽运
伤寒论读书笔记欲发表:
拙作《村医应诊随笔》已在本网站发表完毕。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缪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看到本书的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修改和提高。至于部分网友催促早日出书,我十分感谢网友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因本人还有部分医案尚未整理,已发表过的文章,也需要一点时间得到信息的反馈。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功名和利禄早已抛至脑后,平时写点东西,发表点粗浅的看法,完全是为了对中医事业的喜爱和兴趣。发不发表,我要看看读者的反应,若大家认可,可考虑出版。若大家不认可,说明本人确实水平不行,书发表出来会误人子第,对中医事业也会造成损失,这样就违反了我写书的初衷,故暂时还不打算出版,望广大支持本人出书的网友谅解。
余自1968年加入基层卫生队伍以来,临床已四十余年,一生读书不下二百余种,一路走来,唯独对仲景学说情有独衷,自认为对仲景之学所下功夫最多,在读书、学。在今天发表完毕的《村医应诊随笔》一书中的第二章“经方应用”就是从本人整理的《伤寒论读书笔记》中逐渐积累的经方医案。从明天开始,我将要将本笔记在网上发表,广大网友若有兴趣,可一起参加讨论,并多提宝贵意见。
余泽运,2013年7月6日。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伤寒论》的一般介绍
一、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
作者:张仲景。
仲景于公元2世纪前后写成《伤寒杂病论》16卷,后人在整理过程中将其论外感热病部分命名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名《金匮要略方论》。
二、整理过程:
,凡10卷22篇。现通行本有:
宋刻本:(由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校订),并在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刊行,称治平本《伤寒论》。(公元1599年)赵开美将宋版《伤寒论》进行翻刻刊行,今称此本为赵刻本。
成注本:《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作注,著成《注解伤寒论》,(公元1144年)刊行,称为成注本。
人卫本:《伤寒论校注》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郝万山等教授以《翻刻宋版伤寒论》为基础进行整理注解校勘,名《伤寒论校注》,于1991年6月出版刊行,是目前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
全书10卷,24篇,397条,112方,用药84种。
三、《伤寒论》的研究状况:
分为宋前、后两个时期。
(一)、宋前七家:
1、王叔和《脉经》把伤寒进行整编,并对伤寒脉学有研究。
2、孙思邈《千金方》按比类归附法研究伤寒,开拓三纲学说。
3、《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为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
4、《南阳活人书》强调六经为三阴三阳,并认为《伤寒论》不单治伤寒,还可治杂病。
5、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强调时行温病,为温病学说开先河。
6、《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辩证。
7、郭雍《伤寒补亡论》。
(二)、宋后分三大派:
1、错简重订派:代表者为:
(1)、方有执《伤寒论条辩》
(2)、喻昌《医门法律》、《尚论》、《尚论后篇》。
另有:张潞玉《伤寒瓒论》、《伤寒续论》;
程应旄《伤寒论条辩直解》;
章虚谷《医门棒喝》、《伤寒本质》。
2、维护旧论派:以以下几人为代表。
(1)、张遂成《伤寒论参注》;
(2)、张志聪《伤寒宗印》;
(3)、张令韶《伤寒直解》提出气传学说。
3、辩证论治派:又分三小派。
(1)、以方类证:
柯琴《伤寒来苏集》;
徐大椿《伤寒类方》、《伤寒约编》。
(2)、以法类证: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3)、以经类证: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
包诚《伤寒审证表》。
总之,注解伤寒论出名的共400多家。
四、《伤寒论》的研究方法:
1、以方类证法;
2、以法类证法;
3、以因类证法:代表者是钱天来《伤寒溯源集》。
4、以证类证法:代表者是沈金螯《伤寒论纲目》。
5、以经类证法;
6、以理类证法:为现行的本科教材分类法。
现在以以证类证和以理类证法通行。
第二节、《伤寒论》的渊源和成就
一、学术渊源:来源于《》及《八十一难经》。
二、主要内容:六经辩证论治。即把外感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证侯加以分析、综合、归纳为六大证侯类型。即:
抗病力强,病势亢奋——称三阳——治以祛邪为主;
抗病力弱,病势虚衰——称三阴——治以扶正为主。
三、成就:
1、它是一本理论临床相结合的著作;
2、创立了六经辩证;
3、奠订了八纲辩证的基础;
4、为温病学说的开端;
5、体现了《内经》的治疗八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