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内容摘要:我国法律援助起步较晚,进展也较为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广大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法律援助对象特殊性要求,法律援助工作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形势法律援助社会和谐专业化
一、法律援助与社会和谐
法律援助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由国家为其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公民,特别是困难的公民获得法律援助,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项公民权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今天,法律援助是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彻底解决纠纷,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法律援助担负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重大政治责任。法律援助既是法律完善和成熟的一种必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一)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现今社会,各种矛盾解决机制的设计无不打上经济利益的烙印,往往都附有一定的成本。作为社会公正底线的司法机制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法院诉讼费和律师服务费及鉴定费用的收取等。无疑,对于大部分弱势群体而言,附带有各种经济成本的司法机制遥不可及,法律赋予他们的各种权利犹如空中楼阁,在受到侵害时除了逆来顺受,只能在状告无门时采取法外手段私力解决。这类矛盾引发的各种冲突,必将严重地危害社会治安,成为许多犯罪现象滋生的根源。因此,只要司法制度被预设成本,只要有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实行法律援助。
(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实现公平正义
法律援助能有效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法律援助保障司法公正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保障公民不受经济困难等因素之影响,平等地行使诉讼等权利;另一方面使审判程序正当化,平衡控、辩双方势力,帮助原告人、被告人获得有效辩护,避免不公正判决。
法律援助能有效保障司法公平公正,从而使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信任法律,从而更加遵守法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现状
我国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相对于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实践经验而言,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仍然存在较多弊端需要改进。
第一,与不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法律援助机构的数量和布局采取了量化的办法。例如有些国家政府已经对申诉人到达最近的一个法律援助机构的时间精确到单位小时,一定距离以内就应该有一个机构可以受理申请;有些国家甚至成立了法律服务公司,其大部分工作就是促使为一定数量的穷人提供足够使用的律师;西方很多国家都会每年划拨巨额财政经费支持;而在我国,因为地广人多,法律援助机构在现阶段还较难能深入基层农村。并且能够胜任法律援助的专业人士数量太少,到目前为止,我国虽有一些省份设置了法律援助专项经费,但距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第二,我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财政上用于法律援助的经费也相对较为充裕,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第三,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