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ainibubian1313 2018/2/24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华夏意匠》又名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是李允鉌先生的著作。对于中国古典建筑我只是有朦胧的兴趣,长期生活在北京,经常能看到这些古典建筑,常被那些壮丽屋檐曲线所吸引,那飞檐上的鸟兽,飞檐下的铃铛,那红色的墙面,那金碧辉煌的色调,那四合院的垂花门雀替,那路边的牌坊,那神秘的城楼,都那么让人陶醉。走在颐和园时,曾感慨为何古人的建筑总是那么融洽的与自然相结合,而现代的建筑总是钢筋水泥让人无味。走在江南的园林时,又被另一个风格的美所吸引,那粉墙黛瓦,临水的扶廊,各种巧妙的门和窗,构成了另一种婉约的世界。可惜我只知道他们很美,却看不懂,就好像知道这是一瓶好酒,却不知道如何品味。
看过《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纪录片后,这一对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夫妇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的热爱和付出又激起了我了解古典建筑的兴趣,家里周同学早收集了多本关于古典建筑的书,不过貌似多是学术类的一些文章,并无系统直观的讲述中国古典建筑。于是淘得这本《华夏意匠》,趁着孕后期在家的空档细细研读起来,很多年没有看这么厚的书了,这些年来,除了上下册《纽约摄影教材》外这算是最厚的一本大布头了,书也很重,不方便拿着看,于是只好躺在床看,就这样在小竹子出来前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算是我孕期最得意的收获吧。
《华夏意匠》从中国建筑的发展、古代先人在建筑房屋时的想法、先人哲学对建筑的影响到对建筑本身的平面、立面、结构、各种组件的剖析,再到园林、城墙、陵园等各种建筑类型的说明,最后讲到城市规划和设计施工,很系统的讲述了为何我们的建筑最后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格、为何要这么设计、这么设计的力学、审美和礼制方面的原因,以及随着中国朝代的变更、文化的发展,建筑在这一过程的演变,从大方向到小部件,细细的揭开了中国古典建筑这个神秘的面纱。虽然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书,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它融合了很多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的观点,加上恰到好处的配图读起来反而有些爱不释手。对于对于古典建筑有点兴趣的人来说,是一本难得入门引导的好书。摘取其中的观点,记录一二。
西方人在建筑上重视创造一个长久性的环境,中国人却着眼与于建立当代的天地。在《园冶》中,提出中国人的建筑态度,认为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物可以传至千年,人生却不过百岁。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应该和预计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适应便足够了。何苦希冀子孙后代在自己创立的环境下生活呢,何况他们并不一定满意我们替他们所作的安排。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城乡的建设是永远没有完成之日的,任何时候都是处在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在这一建筑态度下,中国人选择了木结构建筑,而不是石结构。木结构有着施工快的优势,并且通过标准化和定型化可产生最大的工作效率,是一种经济的建设方式。但也正因为木结构本身的防火、防雷性能较差,最终没有形成向高处空间发展建筑,而形成了平面上延伸的建筑风格,以建筑群来取得量的需要,单体建筑本身并不大。木结构不利于长期的保存,所以现存的古代建筑大部分都是明清建筑,再早期的建筑除了寺庙和佛塔,保存下来的很少。这对于我们古典建筑的研究是十分不利的,好在我们有另一部分建筑类型,就是后来佛教传入后为了宗教信仰希望能长期保存的建筑,多采用了石结构,如各地的石窟、石塔、壁画。还有陵园,古代信奉人死后还与生时过着同样的生活,因此历代帝王都为自己建立了雄伟的地下世界,并大多仿造当时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