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盘龙城遗址探秘
八五班谌蓓
今年5月16日,我班四位同学随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组到木兰山、双凤亭、和盘龙城实地考察地方文化资源。此行最后一站是位于后湖之畔的盘龙城遗址。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领略了木兰山那凌于云上的气势,双凤亭的悠久历史,由此,作为此行的第三站,我们可以大饱眼福盘龙城遗址的无比壮观吧?
阳光明媚,旅游车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处处广告牌都有显眼的
“盘龙城”标识。盘龙城该是如何的辉煌?心里越来越激动:那里应该有故宫般瑰丽的宫廷式建筑和拥挤的参观人群吧?
旅游车从盘龙大道却弯上一条弯曲的小径,铺满大大小小的石块而显得坑坑洼洼太多。颠簸之余,我望着窗外,高楼大厦已被我们抛在身后,映入眼帘的是丛生的杂树,正是金银花和野蔷薇盛开的时候,满枝的桑葚才开始变红,该带有一点酸酸的味道吧?
在路边看到了一个孤零的指示牌,沿着路边的一小路前行,道路逐渐变窄,路边的树枝还不时擦过车窗,加上下午炙热的阳光,我心里不由一些烦躁。带着满腹的疑问,车终于停在小道尽头一个狭窄的空地边一个安静的口字型庭院大门口。大门上方写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正对着门的是“盘龙城遗址历史文物陈列”展室,右边是食堂,左边是个会议室。
这就是已被誉为“武汉之根”的盘龙城之处吗?
丢掉路上的幻想,我被拉入现实。纵眼望向馆外,博物馆周围被树林包围着,不远的地方就是盘龙湖了。这里的盘龙湖(后湖)对武汉市民而言,去过的不多但却耳熟能详。盘龙湖原名后湖,在滠口开发区改为盘龙城开发区后,后湖就改为盘龙湖。有一说法是在商代的时候,这里是皇后经常沐浴的地方,所以就叫“后湖”。现在后湖的形状就有如一皇后、一美女静静地躺卧在平顶山和铜管山脚下。而盘龙湖与盘龙城博物馆给我的整体感觉就还是与那指示牌一样的落寞冷清。难怪很难碰到有人能够到这里来“寻根”。如果不是周围众多的“盘龙城”的广告标识,恐怕这里早已被世人遗忘了吧?
几个工作人员迎出来,在大门口的售票口发放博物馆简介。我好奇地了解了有关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有关情况:现有院落占地面积62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陈列室、库房与办公室等组成。有工作人员14人,设有办公室、陈列部、文物保护部、保卫部等业务机构。隶属于武汉市文化局。1999年成立了这一新的机构,负责盘龙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
据博物馆管理人员说;来这里参观的市民很少,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走,来的大多数都是专业人员和一些有组织活动的单位,里面展示的都是此处发掘的文物及文字介绍。走进展厅,就可以看见一个写有
“盘龙城遗址文物陈列室”的照壁。里面凉悠悠的。满眼的文物才让我本来失望的心情得到一丝安慰。四周玻璃柜台里的石器文物、青铜器文物和陶器文物分成五个展区。对照着手中的简介,我大开眼界:盘龙城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前朝后寝”式建筑格局的实物史料。已出土文物达2000余件。其中青铜器400余件、玉器100余件、石器100余件、陶器1500余件。出土于李家咀贵族墓中的青铜钺,体型之大为商代前期同类器物所罕见;长达94厘米的大玉戈,厚仅1厘米,显示了高超的琢玉技术,是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玉戈。经过近50年的研究、发掘又回填之后,盘龙城遗址依旧保持着一贯的荒僻。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被分别收藏在几个博物馆和考古所里,因此,这个被誉为武汉的“城市之根”很难展示出其昔日的辉煌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