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高考文言虚词的解答 】是由【tieruogo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考文言虚词的解答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考文言虚词的解答
PLEASE ENTER YOUR TITLE HERE
汇报人姓名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一 、词性界定法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二 、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灵活加以应用,往往会受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
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
(!),过于荆,至江上
(2),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01
02
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
,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n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如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三 、语法切入法
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01
再看该题正选项B项: ,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02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01
02
四 、语境推断法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