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2025年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docx

上传人:mama1 2025/2/6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
篇1: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世界观: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器材
温度计、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水和食用油、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想想议议”,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
新课教学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演示: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若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一、 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例如:×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103J
阅读小资料,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二、热量的计算
公式:Q吸=Cm(t-t0)t——末温 t0——初温
Q放=Cm(t0-t)t——末温 t0——初温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比热容
1、比热容:
⑴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103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篇2: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比热容表,得出一般规律。
篇3: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概念难以建立,建立后的概念又由于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认为,授课时应大胆改进探究实验,在“探究思想”的前提下建构“身边的物理”,采用更为科学的探究流程,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对执教本课时的课堂实录稍作整理并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堂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问题引入:清晨起床后,我想吃完方便面后再去学校,水瓶中又无热水,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1)我是烧开半壶水来煮方便面呢?还是烧开一壶水煮方便面?
(2)若现在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选择哪种水呢?
(3)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4)与水温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5)使用热水袋的目的是取暖,热水袋里装的是水,可以换成相同初温、质量的煤油或砂石吗?
(6)夏天中午游泳池边的瓷砖被太阳晒得很热,而水却温度适宜,这是为什么?
(说明: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二)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
问题引入:由此你认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外,可能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猜想到物质吸、放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从猜想中直接引出探究课题: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吗?
问题导引1:选择何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科学?在探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
问题导引2:如何确定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请提出两种方案)。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一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吸收相等热量后,测量温度变化;二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问题导引3:根据方案设计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后不难得出需要热源、温度计,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天平等器材。
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一是用电热源或热水做热源;二是减少砂量增大砂的相对受热面积,使用搅棒,使砂的内部温度很快一致。得出本次操作可用如下器材取代:直径为20mm,长为20mm的试管两支,砂和水,带孔橡皮塞两个,温度计、一次性塑料杯一只,开水。
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15g砂,用量筒量出15mL的水,()分别装入试管中;用带孔的橡皮塞插上温度计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适量热水,将两试管同时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热水浸没砂面为准)8~10s拿出,读出砂的温度不再上升时水和砂的温度。
误差分析:水、砂的热传递方式不同,但水在形成对流前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传导,控制放入热水的时间是让冷水和砂吸热期间的传热方式相同,但15g的水比砂的体积大,在拿出热水后放热速度也有差异。
实验反思:本实验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问题,且操作简捷,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需要的物质量较少,干砂较易收集,操作时应注意使用温度较高的热水,使热水与待研究的物质有较大温差。
(五)分析与论证──“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
问题导引1: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砂石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
学生不难得出应对水加热更长的时间。
问题导引2:水和砂石谁的吸热能力强?
学生也不难得出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多,故而吸热能力强。
问题导引3: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实际授课时会发现学生较难用物理语言组织表达,教师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进行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