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高一年级生物《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 】是由【老狐狸】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年级生物《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实验改进与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环节分别说
明。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1 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究实
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同时提高学生的
实验探究能力,为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奠定基础。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实
验,由于教材实验装置复杂、实验时间过长,导致它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了一个开
设率极低的疑难实验。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想通过我的改进,简化实验
装置,提高实验效果,缩短实验时间,确保实验顺利开展,使我的学生真正操作
这个实验。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基础,可以在原有教
材实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据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树立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创新性的科学思维方式;
科字探究:培养设计实验、完成探究、分析数据的能力;
社会责任:学以致用,指导生活、生产实践。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逐步实现生物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并着重突破本节课
的重难点。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
(一)课本参考装置的局限性
课本参考实验给出了较可行的有氧和无氧呼吸装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明白了实验原理,提高了动手能力,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
图 1 教材传统实验装置
1. 实验装置复杂
如图 1 所示,原实验装置非常复杂,每组实验都需要 5 个锥形瓶,6 个连通
管,橡皮塞需要钻 9 个孔,且实验装置较大,装置气密性检测困难。
2. 实验条件控制困难
有氧无氧条件控制困难。有氧装置中,橡皮球间性地通气 50min 制造有氧环
境,由于锥形瓶自身结构存在缺陷,即使在通气培养的条件下底面边缘的酵母菌
也无法充分接触氧气,会进行无氧呼吸,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无氧装置中,
将装置静置一时间,待上方空气消耗完制造无氧环境。而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发现问题:吸耳球易倒吸,无氧装置瓶中氧气什么时候消耗完并不知晓,因此难
以制造有氧和无氧环境。
3. 实验耗时长
教材上对本实验的安排有“用橡皮球间歇性通气 50min,然后将实验装置放
到 25℃—35℃的环境中培养 8—10h”,反应时间过长且不好确定反应终点,并
且实验室也不具备储存鲜酵母的条件。
针对这些局限性,我们反复进行实验,从实验材料、仪器、方法等入手,简
化实验装置,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对传统实验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
课本实验主要是定性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检测呼吸产物,我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定量分析。定量测量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与
无氧呼吸中 CO 产量的比值关系。
2
【装置简介】
用乳胶管、止水夹和 100mL 的注射器组装成酵母菌培养及集气装置,乳胶管
可直接连接注射器。此装置的优点在于: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进程、气液态产物的收集和定性鉴定更简
捷,缩短实验过程耗时。
(2)利用活塞的移动可以定量测量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与无氧
呼吸中 CO 产量的比值关系。
2
(3)通过简化实验步骤、器材,加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开始反应的速度,
使得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反应和产物的定性分析,即课本实验内容可在一个课时内
完成,实验连贯,对比显著,加深学生对酵母菌两种细胞呼吸的理解。 : .
图 2 改进后的有氧呼吸装置 图 3
改进后的无氧呼吸装置
将实验的溶剂煮沸冷却后,再用真空泵得到低含氧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减少
无关变量的干扰,缩短装置中无氧呼吸开始实验的时间。
图 4 真空泵和抽气盘
用便携式氧气瓶代替橡皮球或气泵,教材中用橡皮球通气 50 分钟,时间过
长,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足以满足快速的有氧呼吸对氧气的需求。利用便携式
氧气瓶为反应供氧,氧气浓度高、价格优惠、使用方便。 : .
图 5 便携式氧气瓶及瓶嘴放大结构图
教材原配方使用鲜酵母和质量分数 5%的葡萄糖溶液,所需培养时间为 8-
10h。经反复实验,改为高活性干酵母和质量分数为 10%的葡萄糖溶液,我们可以
利用家庭发面常用的安琪,稍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能促进呼吸作用,这一改良可
以明显缩短实验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探究式学习———发面和预实验
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学校饭堂,开展了一次包饺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有意
识地将学生分为有氧组和无氧组,分别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发面 1 h。通过观
察、对比、讨论、总结,大家发现,两组面团体积都会增大,内部都会出现海绵
状结构,这说明在发面过程中产生了气体;有氧组的面团会湿润,无氧组的面团
有酒味。通过发面活动,学生初步推测酵母菌呼吸的产物。对课本实验进行预实
验,并总结传统实验的不足。
图 6 有氧组面团 图 7 无氧组面团
引入课题: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二)课堂实施
我将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
论→表达与交流→再探究”七个流程依次进行。
通过提问学生,讨论,最后确定本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 .
①酒精和 CO 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2
②CO 是在有氧的情况下产生的多还是无氧的情况下产生的多?
2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问题作出合理的:
①酵母菌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②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 CO ,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 CO 。
2 2
③在相同时间内,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 CO2 多。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改进实验(学生结合学案带
着以下几个问题分组讨论)
(1)怎样严格控制自变量(有氧、无氧条件控制)?
(2)怎样严格控制因变量(CO 、酒精的检测)?如何比较 CO 产生的多少?
2 2
(3)怎样控制无关变量?
重点讨论: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何改进课本
上的实验装置?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参考设计要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5min,设计并画出实
验装置图。
展示实验方案:小组派出代表上台为大家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点
评,确认方案无误后,请同学们参考方案进行实验。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的
总体思路。
图 8 学生绘制改进实验装置图
学生根据所画实验装置图,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组装实验仪器,进
行实验,并记录相关实验现象。
(1)试剂配制
演示实验—排除溶剂中的气体物质:用真空泵抽取实验溶剂中的气体,使得
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尽可能低,避免水中的气体干扰实验结果。 : .
(2)有氧组和无氧组实验操作
有氧组将注射器的空气排净后吸取 20ml 酵母菌和葡萄糖培养液,连接乳胶
管,将乳胶管的另一端连接便携式氧气瓶,轻轻按压,注入 40ml 纯氧,取下氧
气瓶,将乳胶管的另一端与装有 20ml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注射器相连,用止
水夹夹紧。
无氧组排净空气后直接吸取 20 m L 酵母菌和葡萄糖培养液,连接乳胶管,
将乳胶管的另一端与装有 20ml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注射器相连,用止水夹夹
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反应前后注射器活塞的刻度变化。
注意:根据有氧组注射器气芯移动作为有氧呼吸结束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