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高校思政课网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刍议.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校思政课网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刍议.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2/28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校思政课网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刍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校思政课网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刍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6)01-0238-02
我国最早关注网络思政教育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99年。此后,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研究成果相继发表或出版。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问题意识浓厚、理论色彩淡薄――重实践探索,轻基础理论研究;重具体问题的解决,轻对宏观全局的把握。首先,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论文看到了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措施和方法。但对互联网催生的新型社会形态给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带来的冲击,网络环境下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等诸多问题;则缺乏全面、深刻和系统的分析和把握。其次,从研究队伍来看,近年来,活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的主体不少是高校政工人员,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或者说授课教师,却关注和研究得不够。本文旨在分析校思政课网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探讨网络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大影响,并对如何搞好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思政课网站与思政教育对象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搞清对象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不仅在现实世界有个“我”,在虚拟世界也有个“我”。一直以来传统思政教育研究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我”,培养和塑造的也是现实世界的“我”[1]。由于大学生虚拟世界的“我”,这种现象产生没多久,所以学界同仁研究很不够,对它培养和塑造的经验和理论都很缺乏。“虚实共生”的大学生,他们接受思政教育内容和信息的心理规律和特点是什么?他们和之前的大学生在信息认知方面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思政课网站如何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学****的网上“家园”,让大学生愿意主动去围观网站,甚至“栖息”在网站?因此必须专门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的学生要素。通过他们在网站上的学****行为和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探索出他们的认知特点、学****需求、学****动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政教育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做到入心、入脑。
二、思政课网站与思政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思政教育目的早有界定,这种界定是针对现实世界学生的“我”而确立的。但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也有一个“我”,已有教育目的应该同化和顺应这个“我”,变革成新的教育目的。新教育目的要包含:大学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等。因此必须专门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要素。思政课网站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教育目的构成,另一方面又要落实教育目的,培养网络时代的合格人才。思政课网站要成为实践的基地,也要成为理论探究的基地,用始终贯彻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三、思政课网站与思政教育内容
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的变化,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方面,伴随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推进,思政课教育内容自身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