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思修社会实践.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思修社会实践.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2/28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思修社会实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制定)(试行)
 
教学目的:
本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社会实践教学总的要求
 
本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包括“选题——实践——论文成果”三个主要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了解国情,了解社情,了解民情;支农、支教、支医、帮困;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总的要求是:
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观点指导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努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第二、学生从开始社会实践选题、成立社会实践课题小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调研报告或实践论文。
第三、社会实践课题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题,最终完成的实践成果要以本课程学科理论为支撑。
第四、成绩评定由社会实践过程评价、实践成果评阅和交流答辩(优秀)等方面组成。
 
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模式方向的确定,直接影响和决定调研论文报告写作思路与质量。广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在活动的内容与效果的类型上分为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个层次:
社会调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带着一种既定的结论和观点去社会调查某种现象。先入为主而难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状况是必须在选题中就要克服的。二是带着社会对某种现象产生的问题和看法去深入社会调查。调查数据公正准确、揭示问题较深刻、结论可信度高。但若社会调查没有预设指导性的理论,是不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的。这种一般性社会调查不符合课程学科的要求。
社会调研是运用课程学科的相关原理作指导,对社会某种现象产生的问题和看法进行深入社会调查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研比起一般社会调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上更进一步,但仅仅停留在调查层面上而没有参与和研究,还不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形式和最高要求。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社会调研的区别是,社会实践更强调参与性。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实践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者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服务,在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改变一些现状。如支农、支教、支医——帮困。“帮困”并不是一种狭隘的“帮忙”,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论文成果方面,拟定论文并非实践总结报告,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或修正一些错误观点,有自己的体会、见解和认识,用一种学术化的形式从理论上进行提炼(创新)。
本课程社会实践综合论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课型,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学术)活动与创新能力训练。本课程社会实践理想模式有五个要素:“问题——理论——调研——实践——成果”。
 
三、社会实践选题要求
 
社会实践选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课程实践活动能否成功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