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ADS11119赖梦航
ANM11035关锡琳
公共艺术赏析
“公共艺术”一词,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1、处于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如地景艺术又可称作环境艺术、广场雕塑艺术、公共墓地艺术、公共园林艺术等等;2、在艺术功能上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如古代的岩画、宫殿和寺院壁画、宗教艺术等等;3、由公众参与决策的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它强调对公众的开放性及艺术对于公众的服务,认为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享有参与的权力,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 在欧美非常传统的校园中,校园建筑或者位于校园的轴线上,或者和已有校园建筑围合成院落,或者校园建筑本身就是院落式的,这也是传统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格局。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其门罗馆和商业管理研究生院都依照校园规划传统,分别与已有建筑围合成四合院,并形成边界感极强的室外空间环境。国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环境的改造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校园内,修建了大片生活绿地,利用地势采用缓坡与平地相互结合的方法给人视觉上一种缓冲效果,和周围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上望去都能够感受到建筑环境融为一体。而正是因为设计时保留了原先年久高大的植被和纪念性小品使人们从新建的环境中看到了学校的历史。
一、我国校园公共艺术的现状我国现阶段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如古代园林式:一些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中国园林设计理念,规划建设了一些园林景观,并以一些积极向上的词语命名,如求实园、求知园、奋进园、广博园等。如植物绿化带式:绿色植物、大面积草地、富有造型的灌木、成排的树木围合成生态空间,既有观赏性,又有区域划分的作用。
。公共艺术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如山东师范大学毛泽东主席塑像,塑像表现出了毛主席淡泊宁静的身姿及神志,凝重中不失慈祥,深刻中不失质朴,衬托出中国领导人正直、宽厚的人格。
。自然状态湖泊和小的人工池塘,其中的水体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于体型巨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无论动态还是静态,水都能赋予空间灵气。池塘表现为静,水体反射四周建筑,展现空间融合于自然的特点。
。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现代小的教学组团型的教学模式大多有一个围合的空间,这个空间很适合建设一个小型的广场,供学生举办小型活动使用。
以上这些公共艺术形式,是我国各大学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但我国的校园公共艺术被重视的同时,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雕塑方面。有的造型呆板、缺乏新意;有的是毫无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平庸雕塑。有的学校只追求美观而忽略了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中的精神内涵,有的把雕塑设置在高高的基座上,忽略了与广大学子的交流和互动。第二,植物景观方面。一些学校仅规划好校园道路,在路两侧种植简单的树木,在树木的外部轮廓上未加修饰,没能体现艺术的美感。在功用上,多重视形式美,忽略了规划的本意,未能体现人性化、科学化、便捷化。第三,公共设施方面。在公共设施的设置上有时是机械的、主观的,并未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考虑。造型老套,功能简易。例如,在校园中应该出现很明确的导视图,能够让外来人员、学生、教师通过导视图找到学校的每一个位置,避免对陌生区域的茫然感。在垃圾桶的设置上应标明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可识性较强的符号,便于归类投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