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语》介绍<br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一、《国语》简介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
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
全书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二、《国语》的作者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
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
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
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三、《国语》的内容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br载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
四、《国语》的文学成就
关于《国语》的评价,较为复杂。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就是此书。
直至清代,崔述仍在批评其“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骨”。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对各国历史分别叙述,难成体系;二是在于其有较浓重的神秘色彩,遇事求神问卜;三是在于其所述情节每多虚构,一直受人诟病。
这里,有必要为《国语》“伸冤”。
首先,这是一本史料汇编,各国史官难免风格不同,不能苛求;
其次,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
最后一点,实际上是《国语》最具特色的部分,虚构的章节往往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如骊姬夜半而泣进谗言(《晋语一》),非第三者能知,显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虚构,但却成功刻画出一个口蜜腹剑,阴险狠毒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国语》值得为之喝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