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1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1] 。
封建社会并不是一直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它的出现,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结束,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它也为人类文明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之果。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这个庞大的社会却开始走向衰落。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方面。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几乎任何朝代在开国时期时都会进行土地分配,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能够得到土地。农民能够得到土地,这便是和奴隶社会的不同之处。但无论哪朝哪代,都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使得农民的生存得不到保障。但应该说明的是,土地兼并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其中固然有统治阶级强行征收农民土地,也有因为天灾使得农民不得不出卖手中土地来维持生命。
尽管历代调整治理土地兼并的法令也不少,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利益,限制大地主利益,以维系封建统治,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较为著名的有: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明朝的摊人丁入亩制度[2],但面对日益强大的地主阶级,变法的力量相对薄弱,整个社会仍然会出现衰落。
地主阶级中最大的当属皇帝,但他和其他地主阶级有明显不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是有些才略的统治者,就会了解遏制土地兼并现象对其统治稳定的作用。这也是变法能实行的基础。可以说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讲,他是不想看到土地兼并的发生的,因为这不利于他的利益——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庞大的文官集团往往会掣肘,因为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地主阶级。文官的力量不可小视,明朝嘉靖就是一例。明正德皇帝并无子孙,正德驾崩后。官员们之所以支持嘉靖继位,很有可能是因为嘉靖年少,易于控制。而嘉靖继位后,发生了一场名为大礼议的事情。大礼议是指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争论,为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政治纷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历时三年(1521年至1524年)。
从大礼议中可以看出文官集团的力量,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社会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官宦世家以世家子弟居多,寒门子弟是少之又少,而寒门子弟一旦进入官场,很难不被同化,成为大地主阶级的一份子。这样的利益集团,他们掌握了政治力量,自然要用手中的政治力量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这就会导致某些遏制土地兼并的政令难以施行,自然得不到相应的成效。
中国传统土地观念也影响到了商人们的选择。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