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案.ppt

格式:ppt   大小:7,811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案.ppt

上传人:huanmouyo 2025/3/13 文件大小:7.6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案.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案 】是由【huanmouyo】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方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AFP监测工作要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赵红平
汇报人姓名
主要内容
CONTENTS
脊髓灰质炎概述
01
AFP监测目的
02
AFP病例定义与分类
03
AFP监测内容
04
各级职责
05
概述—脊髓灰质炎
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因多发于婴幼儿和引起肢体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灰病毒有Ⅰ型、Ⅱ型、Ⅲ 型3个血清型
脊灰病毒在污水和粪便中可生存数月,低温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保持活力
各种氧化剂、甲醛、2%碘酊、升汞等,加热56℃(30分钟)以上,均能使其灭活
占90%-95%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约占4%-8%,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
顿挫型(轻型)
概述—脊灰临床分型
无麻痹型
体温高,头痛,呕吐
全身肌肉痛,颈强直
麻痹型
约占1%-2%,出现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麻痹
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概述—脊灰临床分型
传染源
麻痹型患者
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
01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03
不易被发现,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
02
概述—脊灰流行的三个环节
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
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传染期
感染者大便排出病毒可达数周至数月
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均有传染性
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
易感人群
概述—脊灰流行的三个环节
5岁以下儿童高发
01
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病例为主
02
一年四季发病,但有夏秋季流行高峰
03
概述—脊灰流行特征
1952年,美国科学家Jonas Edward Salk发明了世界上脊灰病毒疫苗
有两种疫苗
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PV)
脊灰病毒减毒活疫苗(OPV)
脊灰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