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如何避免陷入“假货”泥潭.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何避免陷入“假货”泥潭.doc

上传人:aady_ing01 2018/3/3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何避免陷入“假货”泥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何避免陷入“假货”泥潭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徐悲鸿的《人体-蒋碧薇女士》还是张晓刚的《小女孩》,无论是已经上拍的还是即将上拍的赝品、伪作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近年来,国内拍卖界多次爆出“买假”“拍假”等纠纷,买卖双方甚至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2008年的“253万元拍吴冠中假画案”:一位买家花253万元拍得吴冠中画作《池塘》,却被吴冠中本人认定为赝品,于是买家将拍卖方和委托方告上法庭,要求返还拍卖款及佣金等费用,但最终法院根据《拍卖法》相关免责条款驳回其诉讼请求。
根据《拍卖法》第61条,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物的真伪或品质的,即使其拍卖了假画,也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它已在事先声明“不能确保标的物的真伪”。因此,也就不用对拍假画承担责任。
去年,知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在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时曾爆料,“拍卖市场上,我的画100%都是假画!”丁绍光认为,假画横行、赝品泛滥,反映了当下拍卖市场极不负责的态度,他建议对拍卖行重新审核,把信誉不好的关掉。假画、赝品,搅浑一潭池水
艺术品、文物制假由来已久,但是伴随资本市场的强势介入和全民收藏热潮掀起,艺术品造假现象日渐猖獗。媒体对艺术品拍卖市场关注度的提升,也令这些赝品争议丑闻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在公众面前。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令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充满信任危机?
“其实造假是自古就有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只要还有人收藏,只要还有人花钱,就会有人造假。为什么现在引起了这么多的连锁反应?一方面是因为媒体的报道、拍卖行的宣传,使得更多的人关注了这个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名家、大家的作品价格一路高涨,所以一旦爆出是伪作,所带来的社会反响自然就会不一样。”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策展人、批评家余丁谈到现在赝品、伪作层出的现状时,并不认为仅仅是因为这两年艺术市场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而是随着收藏行为一直客观存在。
而在谈到赝品频出的现状时,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顾问赵榆说:“当代作品赝品少些,近现代、古代作品赝品多一些。大拍卖公司赝品少些,小公司差一些。大拍卖公司的大拍好一些,大拍卖公司的小拍差一些。所以我跟大拍卖公司的朋友建议,不要搞小拍了,假货太多,四季拍都不要搞了,让拍品进入到潘家园去。可是大家都做不到,因为拍卖公司要竞争,保护它的拍卖会。比如你是一个藏家,送来10件作品,我选了3件上拍,其余7件让你拿回去,你肯定不会同意,多半会拿回去找另一家。另一家把3件上大拍,其余7件上小拍,于是小拍就这么产生了。这20年来小拍就是这么产生的,是大拍刷下来的作品,残次假冒的东西也容易被放到小拍。一般来说,小拍中最好的作品是大家的小品,小名头画家的精晶。”
而给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信任危机雪上加霜的,是我国的文物鉴定与评估。鉴定家这个群体,原本掌握着艺术品真伪的话语权。但是层出不穷的鉴宝乌龙事件,让艺术品更加真伪难辨。对此,余丁说:“很多人将假货在市场上频繁成交归咎于缺乏鉴定机构,这话有道理,又不完全有道理。因为,首先一个市场的成熟度应该由制度来规定,而不是由某个人的评价。除非是得到业内一致认可的大师级鉴定家,他对于某些门类的艺术品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性,那么他的鉴定结果就可以作为鉴定的凭证,但是这样的人,现在很少了。第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