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文档名称:

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

格式:doc   页数:5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1449388646 2012/6/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目录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
(一)指导思想 1
(二)建设目标 1
(三)建设内容 1
1
2
2
3
4
5
7. 和谐校园建设 7
二、专业建设 8
(一)建设思路 8
(二)建设目标 8
(三)专业布局 9
(四)各专业建设基础、目标、内容 11
(五)专业辐射、带动作用 35
三、服务、辐射与示范 36
(一)面向滨海新区等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服务作用 36
(二)面向全国高职院校发挥示范作用 37
(三)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 37
四、进度安排 38
(一)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进度 38
(二)实训基地建设进度 38
(三)师资队伍建设进度 39
(四)资金安排 39
五、保障措施 40
(一)资金保障 40
(二)组织保障 40
附件: 41
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天津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协调发展,凝炼品牌,打造标准,服务示范,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高等职业院校示范。
(二)建设目标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完成8个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教学体系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45个实训基地;建设8个符合职业性、开放性内在要求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充分发挥发展示范、改革示范、管理示范的作用,带动其他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步伐,将学校建成一所具有中国特色、全国一流、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三)建设内容

通过老校区置换,筹措资金,建设并完善教学、实验条件。根据示范校要求,对基本建设计划进行调整,将实验楼建设时间调整到2007年内完成
,建设面积为27000㎡;建设符合真实工作场景的生产车间与“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
配合示范校建设,学校将自筹资金配套建设服务于公共课教学的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及相应的设备,其中建设语音教室4间(360座),多媒体教室20间(2600座),计算机教室4间(360台)。

信息化建设包含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资源建设两个方面,表现为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三个层面。校园网已完成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建设任务,现有6000个信息点,覆盖整个校区。校园网有“一卡通”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无纸办公系统、网上招生咨询系统、毕业生智能就业管理系统以及数图的各种数据库、精品课程等。目前已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一是标准资源库,存储职业标准和证书信息、岗位群需求与核心能力分解信息、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为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提供依据;二是教学资源库,存储各科教学课件、经典案例、精品课程和辅助学****包等,为学校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三是特色资源库,借助我校全国高职研究会会长优势,收集高职教育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教法的改革经验、最新行业动态和新派生的岗位信息,为学校先试先行提供理论支持。

(1)建设思路
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来开展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到
“四个结合”,即: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有机结合,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创新性原则。通过校企合作、以产养学的新模式,多方投资的新体制,市场经营的新机制来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成本核算,以产养学,实现实训基地效能最大化、教学成果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职业性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尽可能创造企业的真实场景,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职业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技术培训;开放性原则。在承担职业院校同类专业进行技能实训的同时,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基地在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服务和辐射作用。
(2)建设目标
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明显高职特色、国内一流、对国内职业院校的同类专业具有显著带动与辐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