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高中语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语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生疏课文内容,领悟梁任公的演讲风采和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1. 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学问链接】
1. 作者(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出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是国内第一个争辩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自1930年开头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近40载,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散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
2. 梁启超(梁任公)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注:“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为“现在我早上接受任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生怕是由于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先生早年即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期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转变中国。晚年不谈政治,认真学术,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训练、激励宽敞的青年同学。他的真性情、酷热的爱国心是始终不变的。他在文章《少年中国说》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学法指导】
在阅读中,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作旁批,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作旁批,可以概括内容,可以品析词句,可以分析写法,可以评点人物,可以阐发感情,可以记写感受……请认真分析下列示例,然后给课文中的相关句段作点批注。
示例(一):“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倒不是由于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由于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由于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批注:这是一个“前果后因”(旁批)的句子。叙写“因”的分句由“倒不是由于……也不是由于……实在是由于……”(圈画)的关联句式组成,三个分句的内容“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学术文章”(圈画)按时间挨次(旁批)排列,前两个分句先从“否定”方面说(旁批),虽奇异地点示出梁任公先生此前的不朽历史功勋(旁批),但在这篇文中不是重点;后一分句再从“确定”方面说(旁批),突出强调了梁任公先生现今的学术水平及其引领作用(旁批),这才是主要的,并以此句为下文记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铺垫(旁批)。
示例(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格外美观。”
批注: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旁批)。
(或:“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圈画)写出了他预备充分、办事认真(旁批),“书法”“秀丽”“美观”(圈
3.精读课文,旁批句段——请研习【学法指导】中的示例,给下面四个语段作恰当的批注。(假如在课文中还有自己感爱好或特殊有感受的内容,亦可在课文中作好批注)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线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的批注:作者以简约的文笔,三下两下就为我们画出了梁任公先生形神兼备的肖像。虽其貌不扬,但“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线四射”,活画出了梁任公先生内在的精神魅力。语言骈散相间,言简意丰,格外传神,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我的批注:这个开场白的描绘格外生动,既有语言描写也有动作描写,作者用“谦逊”和“自负”这一对反义词概括了这前后两句开场白的潜台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梁任公先生的幽默风趣,为下文精彩的演讲做好了铺垫。
(3)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很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突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快乐。
我的批注:一个细节一个人,此言不谬。这个细节不仅写活了梁任公,也写活了爱戴老师的同学们。写梁任公讲课,列出一个“面”上的细节,“敲秃头”。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听课同学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4)听他讲到他最宠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沟通之中张口大笑了。
我的批注: 看作者描写梁任公演讲,已经不是演讲,简直是说书、是戏剧表演,由他表情之真实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古代文学是多么痴迷和投入,是至情至性之人,所以才感染到“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由此也看出梁任公先生演讲的巨大魅力,无怪乎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言简洁,表意丰富,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①结合印发的资料,说说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处材料有何用意?    
明确: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梁启超是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这个时代险象环生,他却用他的行动去实践爱国救国的抱负,历尽沧桑仍近似疯狂地执着于信念的梁启超,不正是那个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 他投身于变法洪流,踏上救国道路,饱尝艰辛,却义不容辞,这十六字的《箜篌引》或许就是梁启超执着前行的真情写照吧! 
引用《桃花扇》的用意:
 
    这个悲剧中藏着梁启超的身影,含着他的悲苦,他就犹如左良玉,几十年忧国如病,以天下为己任,却未能实现抱负,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死于非命,独殉了社稷苍生。这位一辈子都在探求中国富强之路的“行者”,演讲到这一段时,心中蓄积的巨痛如溃堤洪水,喷涌而出,最终“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5.规律总结,写法探究——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机敏现的呢?
抓住细节  突出共性  正侧结合 
【当堂检测】请仿照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生疏的人。要求: 
①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②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③不毁灭姓名;
完成后由各小组推举,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谁,看谁写得最像。
(设计意图:让同学活学活用,既激发语文学习的爱好,也能巩固写人手法的运用) 
附录:①《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②《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与《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的重要主题,作者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责怪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