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
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 1
我们知道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具体的生卒年月无从知晓。《庄子》这本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本经典之作,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不少。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从《秋水》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神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二人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对于名利,庄子所表现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谓:天下煕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的确是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多少人为了它奔波一生,为了它耗尽心力,最终陪伴自己的还不是一坯黄土!有多少人因为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没有对利的追求,我们如何创造社会财富;没有社会财富,我们如何拥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如何获得上层建筑?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们不应为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丧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庄子在《骈拇》中所说:“袅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要回归本真,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在庄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庄子的大境界。在《逍遥游》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十分饱满,有五石之大。可是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也没有。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当个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什么都装不了。所以惠子便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便对惠子说: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的心中承载的是大的境界,他并没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来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这种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规思维,才能真正有可能去体会庄子那让人憧憬的“逍遥游”。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创新,创新来源于何地?也许有时就来源于这种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独特思维。其实我们的眼睛有两个功能:对外,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对内,看到的是一颗无比深邃的内心。只可惜,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意识到第一个功能,而遗忘了第二个功能,错过我们眼睛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可庄子却充分认识到了眼睛的这两个功能,从而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在《秋水》篇中这样说到:“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回过首来,我们是否应该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现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我们期待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是否正在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这些我们因该做的事情?一连串的追问在拷问这自己:我,做到了吗?
是啊,我做到了吗?我一次次的问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我们知道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在《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比如在《达生》篇中,庄子这样写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制情者,不务命之所奈何”。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拿当下大学生来说,正处“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一股建功立业的气势,要做到庄子所说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这并不影响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因为我们缺少经历与阅历,缺乏人生经验,还没有内敛成那种超脱的大气,不能领略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滋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磨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我们有庄子等先贤用他们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是我们不至于走向错误,走向虚无,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一双智慧的双眼来捕捉先贤们的光芒,从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娇柔虚妄,便是坐井观天。先贤们不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总有人能领会他们,并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承,但对于我们个体,这是一种悲哀,先贤们给予大家的同样机会,别人抓住了,而自己没抓住,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忘记传统,怎能创造现代!不仅不应忘记,还应充分的学习掌握传统之精髓,把它创新有效的用之于现代,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成人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
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 2
第一次知道《庄子》并非是在什么书香盈室的图书馆里,也不是在什么哲学或者文学杂志上,而是在一本被多数“学者”所看不起的所谓“网络文学”中,是一本《神游》让第一次我窥见了一种奇妙的,有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那时起我便对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名叫庄周的人感到一丝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正是因为好奇我拿起了《庄子》,而拿起后便再没舍得放下。那“坐忘”、“心斋”、“婴宁”铭刻在我心上,再也抹不去了。而随着对《庄子》的阅读时间一天天增加,我对那位被后世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子也越发敬仰。
因此我读了很多关于后人评价庄子的资料,其中或褒或贬,庄子本人也是或人或仙,其中虚实我无从考证,但这却让我不禁想到,我眼中庄子又是怎样的呢?
人的性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庄子是人,自然也是如此的,但他的人生却有着一个永远不变的中心,那就是,逍遥。
少年时期的庄子,在我看来是率性任真的,他对这天地自然,造化万物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他的身心似乎从不属于市井,只属于山野。
少年的庄子常常在山边溪畔流连忘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看着那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水面,迎着那温和柔顺春风,他会觉得无比的自在,无比的逍遥。看到水里的鱼儿他会感叹鱼儿的欢快,鱼儿的自由,开到绚烂的花朵,他会天真的问,花儿花儿你为什么这样红。在我的眼中,我的心中,少年的庄子便是这样的,这样地热爱自然,这样地率性任真。
青年时期的庄子非毁礼法,他看厌了中原诸侯名为仁义实为盗贼的行径,所以他离开了宋国,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南访楚越,为的是寻访古风,寻找他心中那没有礼法,万民皆自然的理想世界。在那少与秦塞通人烟的楚越之地,淳朴的民风让庄子忘记了世俗烦杂将自己融入了天地,融入了自然。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南华真人体会到了“坐忘”的境界。
“仲尼蹴然曰:‘何为坐忘?’颜回曰:‘堕(隳)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中年时期按照儒家的说法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而庄子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却也做起了官,一个油水不小的漆园吏。但是庄子自己似乎不在意这漆业所能带来的利益,并不贪污也不受会贿,谁家需要漆了庄子便给他,从不索取什么,即使这样可能会被某些“不法分子”用来谋取利益,庄子也从不在意,只是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官,拿自己应得的俸禄。他做官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庄子是人,即使他的精神世界已臻极高的境界,但是现实中他还是肉体凡胎,肉体凡胎是会饿的,所以庄子做官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陶渊明,那位在庄子千年后的隐士,潜以一篇《归去来兮》结束了自己的仕途,而庄子呢?
庄子虽然入仕了,但却没有失掉自己的本心,他依然是要逍遥的,为此南华想到了“心斋”。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不过,当宋国政变时,庄子想到自己的养生之道,那趋吉避凶之道,方猛然觉醒,辞官回乡了。
老年的庄子依旧是自在逍遥的,从不去强求什么,虽然没有什么荣华富贵他却也怡然自得,而且即使年的风雨已让他看透了许多,便是生死他也不在意了。
对于死,庄子并不畏惧,甚至有些向往。早在他青年外出游历时,他便会通路边的骷髅聊天,言语间死后的'世界时很美好的,没有压迫,没有礼法的禁锢,自在的很。在他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庆祝自己的妻子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返回了本源。而到了庄子自己要面对死亡时,他的弟子要厚葬他,但是他拒绝了,他是这样对自己的弟子说的。
“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他的弟子怕庄子被鸟吃掉,庄子如是说道。
“在上为鸟食,在下为蝼蚁食,为彼夺此,何其偏也。”
自然而然地死去对于庄子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也许死对庄子来说不过是蝴蝶梦醒,物化而回罢了吧。所以他才能如此坦然,如此的欣然而去。而古往今来能够如此看待生死的,有几个?如南华真人这般“大梦一觉,视死如归”的有几个呢?
由生到死,南华的逍遥从未变过,游历也好,入仕也罢,在庄子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化,但是自始至终他那颗逍遥的心却从未失去,在那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坚持自己心中的到而未同诸侯合流,他放弃那唾手可得的相位,放弃荣华,放弃富贵,只是为保己心不乱,保住那颗清澈的,率性任真,无拘无束的道心。
在庄子的心中他的道便是如他自己一般,可以说是道在我在,道亡而亡了。
人生在世,但求逍遥二字,无拘束于礼法,无禁锢于功利。“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他的逍遥不单单体现在人间,他的逍遥起于俗世却又超脱了凡尘,超越了生死,超脱了天地。
这,便是我眼中的南华真人、逍遥大圣——庄周。
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 3
闲听古琴曲,时韬晦,时恣肆,时深沉,时激越,顿挫不惊,抑扬不乱,张弛有道,收放有方,遂暗忖:《庄子》何尝与之有异?故潇洒自然之态,兼古拙遒劲之风。思之量之,揣之度之,其乐无穷,其妙无穷。
庄子其书其人,悠闲洒脱,清新质扑,理趣盎然。纵横而观,惟三点庄子视之最重:生命的保全、精神的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说到保全生命,有这样一个寓言在《庄子》里反复出现,说是一棵树,生长多年,巨大无比,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油脂,做柱生蠹虫,什么用处也没有,故而得以保存。庄子认为保全生命的关键在于对他人无用,于是不为任何人所用,这样便可保全了。而对于精神自由,在他看来与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这种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对一切外物的依赖和被束缚。摆脱依赖,《庄子》举了很多缥缈的神仙例子,借神人们的吸风饮露和御龙而行,道出心目中最佳的个人状态;至于摆脱外物的束缚,他提出了人类群体生活的方案:山无路,水无桥,居无房屋,行无舟车;万物群生,人兽杂处,人们于浑浑噩噩中安享纯自然的无忧无虑。智力则被认为会使人迷失本性,当摒弃。总的说来就是与其它动物毫无二致地回归自然。无独有偶,18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鼻祖卢梭也提出"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相似地,卢梭认为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三千年后异邦得知音,庄周可曾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