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古印度法渊源.ppt

格式:ppt   大小:636KB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印度法渊源.ppt

上传人:ainibubian1313 2018/3/5 文件大小:6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印度法渊源.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印度法
古印度法即古印度居民所遵从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教规教义,属于宗教文化范畴。公元前2世纪开始编纂的《摩奴法典》是后人观测和研究古印度法及古印度居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宗教经典,维护种姓制度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古印度法的产生和演变
古印度居民生活的地理区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及尼泊尔王国的部分地区。古印度法即公元前15—10世纪到公元7世纪古印度居民遵从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教规教义的总和。
一、古印度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婆罗门教法形成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从中亚迁来的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这时的雅利安人文明程度很低,没有文字,不懂农耕,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人们的宗教迷信程度极深,凡是对人类有影响的自然现象,如太阳、火、雷、电、雨等等都被尊崇为神并加以顶礼膜拜。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传诵着关于各种神的赞美诗、词,这些诗词被主持祭祀的长老汇总在一起,产生了雅利安宗教史上最早的一部经典,称为《梨俱吠陀》。
以后人们又陆续完成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等三部经典。四部吠陀被雅利安人视为神灵所授,极为神圣,由此而产生了古代印度最早的原始吠陀宗教。
吠陀宗教
《梨俱吠陀》
《沙摩吠陀》
《阿闼婆吠陀》
《耶柔吠陀》
与吠陀宗教及其经典出现的同时,南亚次大陆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雅利安人征服了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并把他们变为贱民,称之为“达萨”,即矮人、黑色人、没落的人的意思。
为了维持征服者的优越地位,雅利安人和达萨互不通婚,各自严格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这样在社会上就出现了两个地位悬殊的阶层,两个独立的人种。
随着战争的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也在不断分化:
原来掌握宗教文化知识的祭祀长老等氏族首领及其他上层居民,因在战争中掠夺了大批奴隶和财产上升为垄断祭祀的贵族和控制军事力量的武士贵族;
其他的氏族社会普通成员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畜牧业、简单的手工业和商业,成为平民;
另一部分则因债务失去了自由民身份而沦落为奴隶。
大约公元前10世纪前后,古印度社会居民基本分裂为两大对立的营垒、四个等级。
婆罗门-----操纵政治统治权的僧侣贵族,地位最高
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地位高贵
吠舍-----平民
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为奴隶
四个等级之间互不往来,各自恪守特定的生活****惯,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集团,仿佛四个独立的人种,故被称为四大种姓。
贱人——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排除于种姓之外)
四个种姓的形成对古印度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宗教性质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贵族们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特权地位,借助人们迷信、崇拜宗教的心理极力把宗教纳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轨道。
婆罗门僧侣利用诵读、解释吠陀经典的特权宣扬种姓之间的不平等是神意,任何人不得表示不满或反抗。他们还按照自己的需要运用散文等形式对吠陀大加注释,形成了一些新的经典,主要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在这些经典中,婆罗门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宗教主张,即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人今生今世的社会地位都是前世造业的结果,也即行为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想在来世转为高种姓,就要今生今世行善不作恶,所谓行善即信守吠陀宗教。
至此,原始的吠陀宗教及其经典已为婆罗门所控制和垄断,并刻意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标志着原始的吠陀宗教已经演变为婆罗门教,古老的四部吠陀及其注释等宗教经典也不再具有纯宗教教义的意义,而演变为法律即婆罗门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