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1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1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3 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 1
翠华山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专业:09 级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日期:20
名目: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地点
三实习地区简介
四实习内容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三〕.旅游开发
五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
〔1〕把握野外实习观看的一般方法,观看描述实习地区常
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生疏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
生的缘由。如:堰塞湖、倒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育直接观看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
力量,增加感性生疏,扩大视野,培育提高观看力量、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力量。
〔4〕培育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实习地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三实习地区简介: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 23 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
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
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
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局部组成。翠华山顶峰环
列,峭壁矗立,险不行攀,中有一自然水池,称“天池”,又称
“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 万平方米。这块终南山
的巡游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
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翠华山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最引人入
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
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
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
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
布,形容壮丽。湫池四周古代曾建很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
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
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快。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
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
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四实习内容
〔一〕自然地理
1.
整体地貌:翠华山与太华山系,在构造上属于北秦岭复背斜
构造带,始出于震旦纪
早期,根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东西严密的线状构造伴
随着猛烈的断裂和岩浆侵入,经过屡次造山运动,发生了撕裂和
断块及隆升。由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中间因受挤压而形成北仰
南倾的褶皱断块之山——翠华山山体的岩性为太古片麻岩与花
岗岩,其顶峰峻岭均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后期岩浆组成,坚硬而
抗蚀力强。经长期雨水剥蚀侵袭,河谷多呈V 字型,整个地貌特
征为:峻岭高山、叠障直立,陡崖峭壁、峰脊波状起伏,河谷狭
窄,水流湍急。
〔1〕翠华山山崩景观概况: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
总量可达 3 亿立方。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积存成巨大的
崩积体。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 60 米、40 米、30 米。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风洞下
面的玄关,是两块高 30 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
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翠华山山崩形成的
各种特别地貌在中国格外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
自然博物馆”。
山崩地质景观
〔2〕成因:倒塌体受地震力脱离开母岩时,运动的方式多种
多样,其根本运动方式有自由落体、跳动、滚动和滑动 4 种。翠
华山山体岩崩运动以滑崩为主。潜在倒塌体在孕育进展过程中,
受岩性、构造、地貌、风化等诸因掌握,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
时,潜在倒塌体顺着构造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
崩。倒塌体在倒塌壁前整体沉陷,形成约 20m 宽的陷落带,积存有
坠落岩块。潜在倒塌体向河谷运动的过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约,
大约分为两个整体运动:一是十八盘堵河的岩崩体,因河谷狭窄,
崩积物水平运动距离较小,大局部物质填充在河谷里,形成 200m
高坝积存;二是环湖西岸山崩积存体,河谷较宽,沿倾向河谷构造
面滑崩,潜在倒塌体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规章次一级
滑崩阶梯状或台块状地形。由于倒塌体沿着倾钭构造面作近似弧
形运动,故滑崩阶地面或台块面多倾向倒塌壁,并有多级裂开面,
这些现象都是滑崩体运动遣留的证据。潜在倒塌体受断裂与节理
影响,岩体裂开,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顺着构造面运动时,由
于倒塌体内各岩石块体运动的差异性,造成块体之间相互碰撞、
挤压和撞击,使岩块进一步裂开,故崩积物块石大小混杂,没有分
选,棱角明显,孔隙大,根本无细颗粒物质填充。因积存块石大小
不一,往往受较大完整块石支撑或巨大块石震裂,形成很多大小
不一的岩崩地窖。山体在岩崩运动过程中,地外表的岩块受地形
高差影响,势能很大,快速向下冲击力较大,因下垫地面起伏不平,
受反弹力作用,地外表岩块震惊发生弹性裂开,有的顺节理面破
裂,有的如同刀劈断裂,有的发生震惊裂开,形成各种形态的山崩
裂石,随处可见,岩面震惊裂缝穿插如画,构成了山崩地貌奇异的
景观。
——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
很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别的两种。冰
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 1200 米,外洞阴冷,
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
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 30 余米,高 15 米。
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形成原
因:冰洞位于倒塌地貌中间的一个盆地状地形内,四周高中间低,
并且四周有巨厚岩石围绕,阳光终年不能直射盆地内部,洞内地
势低陷,由于缺少与洞外进展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
夏季温差可到达 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
洞内部狭窄,常年不见阳光,气温低气压高于洞外气压,气流经
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所以有凉风袭来的感觉。图表3 风洞
——堰塞湖
翠华山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
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
塌下来等缘由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
形成的湖泊。翠华山天池的形成是地震活动等缘由引起的山崩滑
坡体滑落堵塞河道,河谷被堵塞后,流水聚拢并且往四周漫溢,
储水到肯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即现在的天池。
翠华山地区山高谷深,植被掩盖率较高,土壤蓄水力量较好,
河谷中流水终年不会断流,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由于这样
的特点,以下蚀和旁蚀为主。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
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由于水的流淌,带走了地
面的沉积物,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
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
谷地展宽。在日积月累的流水侵蚀下,就形成了翠华山现在的河
谷地貌。
、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
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
简单,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简单得多。北半球北回归
线以北地区的山地,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要获得更多的热
量,因此,尽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一样,但南坡气温高于北坡;
暖湿气流假设与山地延长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末,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夏季因暖湿气流来自东南方向,所以秦岭南坡降水量多于北
坡,以致南北坡一样海拔水热状况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然带
有明显差异,秦岭南坡坡麓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坡麓
则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限。
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
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 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河流冻结,植
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偏碱性。秦岭北坡自然基带
是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坡自下而上自然带依次为:
暖温带常绿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
交林带、山地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带、山地温带灌丛草甸带、高山
草甸。这样随高度变化的自然带,反映了山地气候水热条件随高
度的垂直变化,即山地垂直地带性。
下雨天山地多云雾。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
上坡雾、锋面雾、混合雾、烟雾。这次在翠华山野外实习中遇到
的云雾,主要是由于降雨引起的,有以下两种。上坡雾:这是潮
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到达过饱和而产生的雾,
这种潮湿空气必需稳定,这种雾在雨天山地最为常见。
在天池湖面见到的雾为蒸发雾:下雨天气温降低,湖水的比
热较大降温慢,水温高于气温。冷空气流经温和水面,气温与水
温相差很大,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四周的冷空气便发生
水汽分散成雾。这种雾的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
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
塘四周,但山地气温低,所以在夏季也可见到。
〔二〕人文地理
翠华山即终南山,在这里流传着很多神话传奇故事和名人故
事,人文景观极其丰富,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 2
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
习报告
姓名:王士华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20 级教本 3 班学号:20 2613642 指导教师:杜国
云孔祥生
20 年 月 日
名目
前言
实习地点 1:咸阳师范学院实习地点 2:口镇
实习地点 3:咸阳乾县大北沟
实习地点 4:张家山
实习地点 5:咸阳历史博物馆
实习地点 6: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
实习地点 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引言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
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
挥着乐观的作用。自然地理学争论的很多内容、资料、很多程序、
环节、很多方法、手段,需要进展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根本组成局部,又是
开展培育学生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
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
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根本学问和根底理论,扩展学生的
实践科学力量和整体素养,让学生初步把握野外调察和争论的方
法。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协作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
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
合我院 21 世纪教改工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
体系争论”,依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
一、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表达。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
训练。实习内容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
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能够接
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
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缺乏。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
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
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植物等的观看与描述,上述这些方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