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对话
主持人张文镝
对话人: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关系管理学院21世纪发展研究院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李云飞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主持人:实施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下简称《纲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公民如何遵守社会公德,政府又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公民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实施《纲要》的现实意义有哪些?在现实社会中应该如何规范公民道德,以此来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陆建华: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1986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到1996年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到目前又提出《纲要》,在这20多年中,我们党
从未放松思想道德建设。现在出台的《纲要》以公民为对象,对公民提出约束和规范。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纲要》的实施是针对我们当今社会道德的失缺。我们呼吁了那么多年也批判了那么多年,而现在社会公德领域、职业道德领域、家庭领域,道德失缺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我们的道德究竟落实在哪里?道德越失缺,这个社会本来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调节的重要层面就越缺少。因此,要从战略角度提出公民道德建设。我曾与起草《纲要》的一些人聊过,大家都觉得这个《纲要》比以前有大大的进步———它更注重一些机制、内化的问题。道德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情,我认为现在提出这个问题,适应了以德治国方略,同时也与道德在一些领域的缺失情况有关。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调节手段的话,这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薛澜:我认为道德是内在行为的约束,它与法律、行政法规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人的行为准则叫“慎独”,就是独自一个人在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实际上,道德自律本质上是在没有任何外界约束的情况下,按照正确的道德准则去做,这应该是道德很本质的东西。我想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已经到了非再次强调不可的地步了,其根本的原因是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整个社会的内在行为准则和外在的法律混在一起,全都外在化了。在当时高度集权的状态下,大家的心也比较齐,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道德准则外在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大家都很自觉地去遵守。这里说句题外话,实际上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是有一些偏见的。西方一些国家都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他们的道德伦理其实非常起作用。另外,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印度、巴基斯坦可能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但是他们国民的一些日常行为道德水准不低。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目前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到底怎样进行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因此,《纲要》的提出和实施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
李云飞:我觉得《纲要》的提出很适时。我想起一句古话:“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我们现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道德建设的条件比较好。如果进入小康社会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还很弱,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任何社会都应是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西方社会也是这样。狄更斯时期,当时英国的社会道德是很糟糕的。100多年前,美国国会开会还是大打出手。伦理原则说起来很大,比如为国捐躯、舍己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