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免费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免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 12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免费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名(lì) 遁形(dùn) 溃退(kuì) 油光可鉴(jiàn)
B.咆哮(páo) 揪紧(jiū) 畸形(jī) 正襟危坐(jīng)
C.粗糙(cāo) 滞留(zhì) 骤雨(zhòu) 杳无消息(yăo)
D.湛蓝(zhàn) 初衷(zōng) 发髻(jì) 广袤无垠(mào)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也许是物质生活丰富让味觉麻木了吧,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B.总决赛现场,面对歌手的突然退场,主持人看风使舵,冷静救场。
C.这伙人伪装成政府机关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
B.走进人民公园,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C.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家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D.《傅雷家书》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等。
5、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②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③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A.比喻 引用 排比
3 / 12
B.拟人 反语 比喻
C.比喻 反语 比喻
D.拟人 引用 排比
6、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最确切的一项( )
①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
②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
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
④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
⑤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
A.②③⑤④① B.③①②⑤④ C.③④①②⑤ D.②⑤③①④
7、古诗文默写。
⑴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⑵__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野望》)
⑶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
⑷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
(5)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6) 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3 / 12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②来,妇人仓皇③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④。虎熟⑤视久之,至⑥以首⑦抵触,庶几⑧其一惧;而儿痴⑨,竟不知怪⑩。虎亦寻⑪卒⑫去。意⑬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⑭;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⑮!
(选自苏轼的《书孟德传后》)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驰:疾行,跑。③仓皇:匆忙而慌张。④自若:神情不紧张。⑤熟:仔细。⑥至:甚至。⑦首:头。⑧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⑨痴:无知识,天真。⑩怪:惊怪。⑪寻:随即,不久。⑫卒:最终。⑬意:估计。⑭被之以威:对人施加威风。被,施加,给……上⑮威亦无所施欤: (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啊!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杂然相许
(2)寒暑易节
(3)汝之不惠
(4)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愚 公移山》)
C.且焉置土石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D.意虎之食人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
4.甲文写了智叟的阻止、遗男“相助”,有什么作用?
5.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4 / 12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5 / 12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7 / 12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7 / 12
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写作题(40分)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8 / 12
提示与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9 / 12
参考答案:
一
C
D
A
C
D
⑴芳草萋萋鹦鹉洲⑵牧人驱犊返⑶老骥伏枥⑷终岁常端正(5) 将以遗所思(6)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
1. (1)赞同(2)更替(3)通“慧”,聪明(4)安置、安放
2. B
3. (1)(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老虎仔细地看了(他们)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老虎把孩子仔细地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
4. 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用遗男“相助”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运用对比和侧面描写,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苦难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5. 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三
1. ①奶奶摘艾叶 ②奶奶珍藏着玉佩
2.①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C
10 / 12
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