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8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43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8篇.docx

上传人:祖国的花朵 2025/4/2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8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8篇 】是由【祖国的花朵】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中数学说课稿合集8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难点: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二、目标分析:
  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优解等概念;
  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能力目标:
  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线性规划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
  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 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
  (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
  五、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 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
  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
  具体的思路如下
  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 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
  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
  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举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2)正整数集:+
  (3)整数集:
  (4)有理数集:
  (5)实数集: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Q、Z、R等其它数集内排
  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_2,3_+2,5y3-_,_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_|_-3>2},{(_,y)|y=_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_,y)|y= _2+3_+2}与 {y|y= _2+3_+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 归纳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书面作业:,第1- 4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