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成都市中考化学计算题、工业流程、实验题题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成都市中考化学计算题、工业流程、实验题题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初中化学计算题
1.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15g,加热使它完全反应,,试回答: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K:39,Cl:,O:16,C:12,Mn;55
(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
(3)列出求解氯化钾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
(4)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_______。
(5)_______g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质量与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氧元素质量相同。
2.某实验小组为研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的组成做了以下实验: g样品至恒重, g。
查阅资料已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 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
(2)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红色固体可能是铜,也可能是氧化亚铜(Cu2O),还可能是铜和氧化亚铜(Cu2O)的混合物;氧化亚铜(Cu2O)是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氧化亚铜(Cu2O)能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 +H2SO4=CuSO4+Cu+H2O,为进一步确定该红色固体成分,,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使其充分反应,经过滤、洗涤、干燥后,。求红色固体中各成分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__?
二、中考化学流程题
4.利用海水(含NaCl、MgCl2)制取NaOH溶液,用来处理含SO2的废气,同时得到副产品盐酸的实验流程如下图:(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1)沉淀B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填名称),沉淀B需用蒸馏水多次洗涤,为了检验沉淀B是否洗涤干净,可向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某些试剂,下列方案可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稀硝酸
BNa2CO3溶液
C氯化钠
DAgNO3和HNO3混合溶液
(2)反应②中反应物除了NaC1外,还有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列有关电解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溶液的pH增大
B一定为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
C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3)若将所得盐酸加入Na2SO3溶液中,可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硫,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已知:H2SO3与H2CO3的化学性质相似,都易分解。
5.锶有“金属味精”之称。以天青石(主要含有SrSO4和少量Fe2O3、MgO杂质)生产氢氧化锶的工艺如下:
已知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
(1)隔绝空气烧时SrSO4只被还原成SrS,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盐酸酸浸是将SrS溶解、脱硫,溶解过程中SrS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SrCl2,并将硫元素以气体的形式脱去,该含硫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除杂时采取“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
从趁热过滤后的滤液中获取氢氧化锶的步骤是: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4)取100 g天青石样品,样品中含有质量分数为5%的杂质,酸浸步骤中有80%的Sr溶解,其他步骤均100%转化没有损耗,理论上可以获取纯净的氢氧化锶质量的计算表式为_____。
(5)Sr和Ca的化学性质比较类似,推测SrO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g的SrO制得氢氧化锶的饱和溶液,维持温度为10℃,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g。
6.粗盐水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MgSO4等杂质。下图所示为粗盐水获取较纯净精盐的一种方法。
(1)为除去 MgCl2, CaCl2、MgSO4可溶性杂质,操作I中依次加入的物质(过量)和顺序,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
A.NaOH、BaCl2、Na2CO3
B.Ba(NO3)2、Na2CO3、NaOH
C.Na2CO3、BaCl2、NaOH
D.BaCl2、NaOH、Na2CO3
(2)操作Ⅰ加入各物质均过量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
(3)如何验证操作Ⅱ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___________
三、中考化学实验题
7.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部分夹持装置己略去)。
(1)转动Y形管,使A中稀盐酸与石灰石接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转动Y形管恢复原状,使稀盐酸与石灰石分离,反应停止。
(2)图一C中岀现______的现象时,证明B中二氧化碳已集满。该实验还能验证二氧化碳______的化学性质。
(3)图二D装置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F装置中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
8.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已知:A装置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澄清的石灰水一样,能与
CO2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D装置中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A→______(装置不能重复使用),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从环保角度考虑,对以上装置的改进措施是______。
9.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低时,除了要求被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相同,实验现象是______。
(2)实验二的实验过程中,如果红磷熄灭立即打开弹簧夹,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不变”或“偏大”)______。
(3)实验三中,烧杯______(填序号)中溶液变红,此实验说明______。
【参考答案】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
1.(1);
(2);
(3);
(4);
(5)。
【分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据此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生成氯化钾的质量、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元素质量不变,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全部转变为氧气,。
【详解】
(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故填:
(3)设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为x
x=
答:。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5)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元素质量不变,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全部转变为氧气,故氧元素的质量=;
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二氧化碳质量=氧元素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1);(2)16%
【详解】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固体减少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
x=
y=
(2)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6%。
3.红色固体中成分是氧化亚铜和铜,、6g
【详解】
设氧化亚铜的质量为x,
红色固体质量减小:-=8g,
x=,
铜的质量为:-=6g,
答:红色固体中成分是氧化亚铜和铜,、6g.
二、中考化学流程题
4.氢氧化镁 BD H2O A 复分解反应
【详解】
(1)加入石灰水后,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氯化钙,所以沉淀为氢氧化镁;而氯化钠、氯化钙容易附着在
解析:氢氧化镁 BD H2O A 复分解反应
【详解】
(1)加入石灰水后,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氯化钙,所以沉淀为氢氧化镁;而氯化钠、氯化钙容易附着在沉淀上面,若没有洗涤干净,洗涤后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检验氯化钠和氯化钙是否还有残留即可。
A、稀硝酸与氯化钠和氯化钙都不能反应,不能检验氯化钠和氯化钙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B、Na2CO3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检验氯化钙的存在,符合题意;
C、氯化钠与氯化钙不能反应,不能检验氯化钠和氯化钙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可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且不溶于硝酸,可检验氯化钠和氯化钙的存在,符合题意。故选BD。
(2)生成物为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含有钠、氧、氢、氯四种元素,而氯化钠含有钠和氯元素,因此还需要氢和氧两种元素,才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而含有氢、氧元素的在溶液只有水;反应②中反应物除了NaC1外,还有H2O;
A、电解后有氢氧化钠生成,溶液由中性变为碱性,所以pH增大,选项A正确;
B、电解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否达到饱和无法判断,选项B错误;
C、溶液电解后,生成了氯气和氢气,逸出溶液,溶液质量减少,所以钠元素质量分数增大,选项C错误。
故选A;
(3)盐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硫,相互交换组分,并且有水和气体生成,符合复分解反应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
5.SrSO4 + 4CSrS + 4CO↑ H2S 防止降温析出Sr(OH)2 降温结晶 100g×95%×80%× SrO + H2O = Sr(OH)2 100
解析:SrSO4 + 4CSrS + 4CO↑ H2S 防止降温析出Sr(OH)2 降温结晶 100g×95%×80%× SrO + H2O = Sr(OH)2
【分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和复分解反应原理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根据混合物分离方法进行提纯。
【详解】
(1)隔绝空气焙烧时SrSO4只被还原成SrS,碳过量所以产物为CO,其化学方程式为SrSO4 + 4CSrS + 4CO↑,故答案:SrSO4 + 4CSrS + 4CO↑。
(2)盐酸酸浸是将SrS溶解、脱硫,溶解过程中SrS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SrCl2和H2S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H2S,故答案:H2S。
(3)由溶解性表可知:氢氧化锶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除杂时要采取“趁热过滤”,防止降温析出Sr(OH)2,从趁热过滤后的滤液中获取氢氧化锶的步骤是: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故答案:防止降温析出Sr(OH)2;降温结晶。
(4)取100 g天青石样品,样品中含有质量分数为5%的杂质,酸浸步骤中有80%的Sr溶解,其他步骤均100%转化没有损耗,根据SrSO4Sr(OH)2,则理论上可以获取纯净的氢氧化锶质量=100g×(1-5%)×80%×=100g×95%×80%×,故答案:100g×95%×80%×。
(5)因为CaO+ H2O=Ca(OH)2,Sr和Ca的化学性质比较类似,推测SrO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rO + H2O = Sr(OH)2。温度为10℃,, g的SrO可制得Sr(OH),,要制得氢氧化锶的饱和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100g,所以共需要水的质量=100g+=,故答案:。
6.AD 为了让要除去的物质完全反应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存在NaOH。
【详解】
(1
解析:AD 为了让要除去的物质完全反应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存在NaOH。
【详解】
(1)为除去MgCl2、CaCl2、MgSO4可溶性杂质:
A.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氯化镁,加入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镁,加入碳酸钠可以除去氯化钙、氯化钡;未引入新的杂质,A正确;
B.Ba(NO3)2、Na2CO3、NaOH,也可除去相应的硫酸根、钙离子、镁离子,但引入了硝酸根离子,B错误;
C.Na2CO3、BaCl2、NaOH,也可除去相应的硫酸根、钙离子、镁离子,但引入了过量的钡离子,C错误;
D.加入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镁,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氯化镁,加入碳酸钠可以除去氯化钙、氯化钡,且未引入新的杂质,D正确;
答案选AD。
(2)操作I加入各物质均过量的目的是为了让要除去的物质完全反应;
(3)氢氧化钠显碱性,遇酚酞变红色,故验证操作II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案: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存在NaOH。
三、中考化学实验题
7.CaCO3+2HCl=CaCl2+H2O+CO2↑ 蜡烛熄灭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检验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详解】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B装置中集满二氧化碳后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中,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观察到蜡烛熄灭,证明B中二氧化碳已集满。该实验还能验证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3)高锰酸钾粉末受热分解时,反应剧烈,且可能随产生的氧气气流进入导管,堵塞导管,使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8. CDB B装置连上集气瓶收集剩余的一氧化碳
【详解】
(1)D装置中高温条件下CO与Fe2O3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图2装置可做CO还原Fe2O3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已知由A装置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由于一氧化碳中混有二氧化碳,所以要先排除二氧化碳的干扰,而“提示: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除去二氧化碳,然后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气体通入到石灰水中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A→CDB,B装置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一氧化碳有毒,从环保角度考虑,对以上装置的改进措施是B装置连上集气瓶收集剩余的一氧化碳。
9.滴加澄清石灰水的体积 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几乎不变浑浊 偏小 ②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详解】
(1)实验一向盛有空气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灯亮的澄清石灰水,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几乎不变浑浊,所以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要多,除了要求被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滴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体积,现象是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几乎不变浑浊;
(2)实验二的实验过程中,如果红磷熄灭立即打开弹簧夹,会由于温度较高,压强偏大,最终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小,测定结果偏小;
(3)实验三的目的是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和碱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溶液变红,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烧杯②中溶液变红,此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