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准东煤田东部,卡拉麦里山南麓山前一带。由于近代强烈的上升作用,在山前普遍堆积了巨厚的冲-洪积物,组成了沿山麓向聚煤盆地内部倾斜的倾斜平原,形成了较好的储水构造,成为潜水和自流水分布区。潜水埋深由山麓向盆地逐渐变浅,径流条件变差,水质变坏,地下水靠蒸发与蒸腾而排泄,因而盐分大量集中形成盐碱地。区域地势总的呈向南缓倾的斜坡,但矿区内呈东、南两面略高,西北面稍低的宽缓盆地,地貌形态为残丘状剥蚀平原,海拔593-692米,相对高差一般在30-50米,属于接近盆地中间沙漠地带,径流非常微弱,基本属于垂直交替带(区域水文地质图见插图5-1)。
矿区所在的地区属大陆干旱荒漠气候,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变化很大,5-8月为夏季,高温炎热,白天气温常在40℃以上。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气候严寒,最低气温达-30℃,绝对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106毫米,年蒸发量1202-2382毫米,5-8月偶有雷阵雨,冬季积雪稀少。区内常年多风,尤以4-7月和冬季最大,风力一般4-5级,经常有7-8级大风,最大可达10级。
区内地层主要由沉积碎屑岩类组成,岩性主要为砂岩、砾岩、粉砂岩及泥岩。其大地构造位置在准噶尔地台东缘的槽台过渡带内。受沉积基底构造的控制,准嘎尔大型中新生代聚煤盆地在其北东边缘形成一系列鼻状背斜和簸萁状的向斜相间的裙边构造形态。矿区位于上述裙边构造的白砾滩向斜中,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在第四系较发育的低洼处或沟谷中的沉积物内可以形成孔隙潜水。基岩露头、煤层露头特别是烧变岩出露区,裂隙发育,尽管大气降水少,仍可沿裂隙、孔隙渗入地下形成层间水。
二、含(隔)水组的划分
含煤盆地在将军庙以东、将军戈壁以及红沙泉等地带钻进行过工作的地段,其地层以侏罗系地层为主,上覆地层有新近系上新统独山子组和少量第四系,未做过专门性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现仅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及个别地段抽水试验的资料,按地层层序作一概略分析。
(一)侏罗系地层含水性:
区域内分布广侏罗系地层,由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组成。岩性为灰白、灰绿、黄绿、紫红、褐红色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砂岩、砾岩、炭质泥岩和煤层,总厚一般700-900米。
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平行不整合于中、下侏罗统地层之上,厚达118-677米,以泥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故隔水层极为发育。-50米,一般没有承压自流水。-42克/升,水化学类型属SO4·Cl-Na·Ca、Cl·SO4 -Na·Mg型水。
西山窑组地层是主要含煤地层,厚度一般180-250米。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砾岩和煤层,砂岩、砾岩层数少,厚度小,且多集中在该组底部。
三工河组是不含煤组地层,厚度一般70-150米,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仅在其底部见一层砂岩,厚度3-10米。
八道湾组是区内的次要含煤组,厚度34-200米,以泥岩、砂岩为主。含水层为砂岩、砾岩和煤层,一般分布于该组中下部。
总之,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石树沟群地层中,作为隔水层的泥岩较发育,且层数多、厚度大,含水层所占比例小。
(二)新近系含水性:
区域内广为分布,不整合于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之上。厚度4-173米,岩性以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底部具厚层底砾岩。-10米,-,水化学类型属Cl·SO4·HCO3-Na、Cl·SO4-Na·Mg型水。
红沙泉一带有一长约5-6千米、- 千米的以粗砂岩为含水层的承压自流带,水头高5-10米,单井、-。
(三)第四系含水性:
由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全新统(Q3-4)和全新统(Q4)的松散沉积物组成,在区内广为分布,岩性为半胶结和未胶结的碎石、砾石、泥砂、风成砂等。分布在一、二级阶地上和戈壁滩的第四系及南缘风成砂等均为透水层,不含水。
而在库兰卡孜干和黄草湖两处,由于地势低洼和受新近系上新统独山子组的阻挡,致使第四系孔隙水形成排泄溢出带,以湿地、泉点出露为标志的潜水。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靠大气降水渗透。芨芨湖一带第四系厚度大,除大气降水补给外,又接受地下水的径流补给,从而使该区第四系孔隙潜水增多,水质也较好。据芨芨湖边境检查站及工交部农场资料,单井涌水量可达12-16升/秒,-,-,水化学类型属SO4·Cl·HCO3-Na·Mg、SO4·Cl-Na·Ca型水。
老君庙一带低凹沟谷中第四系孔隙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