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文档名称: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选自.doc

格式:doc   大小:151KB   页数:6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选自.doc

上传人:1136365664 2018/3/6 文件大小:1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选自.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选自
《全效-河中石兽》文言选段君山上有神灵,山下有一条地下通道可以通到吴包山。(传说)吴包山上有许多美酒,能喝到那美酒的人就能永生不死。汉武帝斋戒七天以后,派栾宾率领男女几十人去君山,找到了那种不死酒,正要喝下去时,东方朔说:“我能识别这种酒的真假,请让我鉴别。”接着就一口把酒喝光了。汉武帝气得要杀东方朔,东方朔说:“你杀死我,就表示这酒不灵验;这酒如果是不死酒,你就杀不死我。”汉武帝听了东方朔的话,知道是自己太迷信,就放了东方朔。
东方朔是一个是高明、富有智慧的人。他的用意是劝谏汉武帝摒弃迷信,如果正面劝说,势必触怒龙颜,他巧妙地利用了“犯死罪”与“得饮者不死”之间的逻辑悖谬,把事情做得举重若轻。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是人自己认为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导致被烹吃的,同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依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来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田忌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并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见他们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同时马的脚力相差不远。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若要和他们赛赌重金,我有办法可以使你取胜。”田忌听信孙膑的意见,和齐威王及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进行比赛。等到临场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等马比赛的结果,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下的千金赌注。由此孙膑也出了名,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拜他为军师。
《河中石兽》同步练****1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⑵棹数小舟,曳铁钯⑶湮于沙上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无迹。 。 ,果得于数里外。 。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部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不亦傎乎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 句子:
揠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3、解释下列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