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经典液相色谱法 】是由【明月清风】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经典液相色谱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十八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概述
经典液相色谱法:采用普通规格的固定相,常压输送
流动相的液相色谱法称~。
缺点:固定相颗粒较大且不均匀
常压下输送流动相
离线检测、分析周期长
优点:仪器设备简单,费用低
对样品预处理要求不高
可同时分析多个样品
分类: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
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
应用:产品纯度控制、杂质检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
中药定性鉴别等
分离原理
添加标题
常用吸附剂
添加标题
色谱条件的选择
第二节 液-固吸附柱色谱(如M. Tsweet法)
添加标题
目录
(一)分离原理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的 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二)常用吸附剂:多孔、微粒状物质
1. 硅胶
2. 氧化铝
3. 聚酰胺
吸附能力大小取决于吸附中心的多少和吸附中心与被吸附组分形成氢键能力的大小
(SiO2·H2O)
01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02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03
表面硅醇基存在形式:
04
游离羟基Ⅰ
05
吸附特性1:易吸水→失活
06
→105~110℃烘干 ~1h(可逆失水)→吸附力最大
07
活化(P469):铺好的硅胶板自然晾干后,在烘箱中于
08
105~110℃~1h的过程
09
→500 ℃烘干(不可逆失水)→活性丧失,无吸附力
表18-1 硅胶和氧化铝的含水量与活性的关系
活性级越大,含水量越多,吸附能力越小,活性越小
活性 ≠ 活性级
吸附能力 吸水量
硅胶吸附特性2:与极性物质形成氢键
物质极性↑,吸附能力↑,k ↑,tR ↑
适用: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2.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中性氧化铝 pH>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
酸性氧化铝 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3. 聚酰胺
氢键作用
氢键能力↑强,组分越后出柱
(三)色谱条件的选择: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烃< - - - - - - - - <羧酸,醇
判断物质极性大小的规律:
①基本母核相同,分子中基团的极性越强,整个分子的极性也越强
②分子中双键越多,吸附能力越增,共轭双键多吸附力亦增大
③化合物基团的空间排列对吸附性也有影响。如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要比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相应化合物的极性要弱,吸附能力也弱
色谱条件的选择依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
——极性
2. 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大
“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
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常用的流动相极性递增的次序是:
石油醚<环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氯仿<
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续前
续前
4. 三者关系图示:
组分 吸附剂 流动相
极性 活性小 极性
非(弱)极性 活性大 非极性或弱极性
23%
Option 1
分类
平面色谱参数
定性参数——比移值Rf
相平衡参数——K、k
分离参数——分离度R
薄层色谱法TLC:
吸附薄层色谱法
分配薄层色谱法
纸色谱法PC:分配色谱法
30%
Option 2
第三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