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6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69、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如唐代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
70、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71、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72、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3、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74、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75、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76、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77、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78、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79、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80、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81、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体例。
82、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注释体例。
8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4、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85、论辩:以立论或驳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
86、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介的文辞。
87、奏议: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88、书说:“书”是书信,“说”属游说之士的说辞。
89、赠序:专门为赠送友人而作的劝勉性文章。
90、诏令: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91、传状: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92、碑志:用以封禅、纪功等及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
93、墓志铭: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由“志”和“铭”所组成,“铭”一般是韵文。
94、封事: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
95、答子: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议。
96、对策:奏议的附类。由皇帝命题,应举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97、檄文:诏令的附类。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喻或申讨。
98、行状:提供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作为立传资料的文体,优秀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
99、颂赞:用以歌功颂德和表彰赞扬的文辞。
100、箴铭:用以规劝、警戒的文辞。
101、骚赋:摹拟楚辞而写成的赋。
102、古赋:除骚体以外的汉赋。
103、骈赋:源于古赋,主要指六朝时期的骈体赋。
104、文赋:散文化的赋体。
105、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历史散文。
106、纪传体:集中而完整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文体。
107、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叙述有关某一专题的历史散文。
108、哀祭:赞颂死者嘉言善行、致以哀悼怀念的文辞。
109、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