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倪瑞璿】倪瑞璿的诗 】是由【fuxiyu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倪瑞璿】倪瑞璿的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倪瑞璿】倪瑞璿的诗
倪瑞璿简介: 倪瑞璿(1702——1731),浙江宿迁人。她五岁丧父,即随母寄居舅父(当地文学名流)樊正锡家。舅父见她聪颖过人,便悉心培养。小瑞璿也勤奋学习,认真领悟,自幼便非同凡响。她七岁始学古文,八岁能诗,十二岁便通晓经史百家诸书。长大后,凡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大家论著、诗文无不精通。博览群书,体察社会,使她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对现实有冷静的思考,形成了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她所生活的时代,中国人民正处在民族的阶级的双重压迫之下,满族统治阶级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为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权,抑制人民的反抗意识,清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尤其是汉族人民实行及其严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面对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十七岁的她愤然写下了《过兴隆寺有感》。诗中借评论朱元璋开创明朝以讽当朝:“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作者怀着无比的激愤,无情地揭露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帝王专制残暴、不施仁义的罪恶本质。从秦始皇到明朝历代皇帝,没有一个是真正靠仁义来统治天下的。这就从时间上对漫长的封建社会进行了否定,又从对象上对所有的封建帝王进行了揭露,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诗中还以明王朝覆灭为例,指出:“大厦欲将倾,数传得错嗣。奸相忘封疆,权贵与罗织。安然一金汤,遂被诸公弃。”在对封建世袭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点明了大厦倾覆的原因:好端端的大明江山,竟毁于无道昏君和奸佞权臣之手!一个十七岁的闺阁少女,竟有如此的胆识和文采,真是令人叹服。这首诗,使倪瑞璿初露锋芒便不同凡响,于是她一发不可收,写下了许多怀古讽今,抨击时政,针砭奸邪的诗篇。
倪瑞璿是愤怒诗人,也是一位“宜兴贤媳,宿迁孝女”,她的《忆母》:“广河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因忆母而转出母之忆女足见母女感情殊深。她与丈夫徐起泰论诗谈文,恩爱和谐,多有唱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爱憎分明,关注民生,粪土王侯的女诗人,却天不假年,三十岁时,英年病逝。她一生清贫寂寞,坎坷飘零,无所寄托,只是把高洁的志趣、郁愤的情怀寄托在诗篇之中,但在临终前,趁丈夫不在时,却将毕生所作古诗文六卷付之一炬。之后还悲痛地对丈夫说:“妾一生谨慎,计犯天地忌在此耳,曷用留之,以重余罪!”足见她离世前用心之良苦,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字狱之残酷,连这样一位独立特行的自由知识分子在临终前还后虑重重。
倪瑞璿的诗歌,笔力矫健,题材广泛,风格高雅。抨击时政切中要害;关注民生情深意厚,充满悲悯情怀;堪称一位极有见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