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13份)-语文版1.doc

格式:doc   大小:489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13份)-语文版1.doc

上传人:知识徜徉土豆 2025/4/17 文件大小:4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13份)-语文版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13份)-语文版1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13份)-语文版1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将 进 酒
◎释标题
“将进酒”为乐府古题,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
◎知作者
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明背景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诗人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三人常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悲愤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析技巧
.诗歌首二句,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悲伤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种表现手法叫。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种修辞手法叫。请在诗中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其他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诗句
效果
提示:第一空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入手,第二空从题干“极言”入手。
参考答案:比兴 夸张
诗句
效果
会须一饮三百杯
极写作者“尽欢”状态,反衬“愁”之深
斗酒十千恣欢谑
极言诗人放纵状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不惜出卖名贵宝物,来换酒消愁,极言诗人豪放,同时又写出“愁”之悠长
.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提示:明确典故正用、反用类型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悟意旨
.结合全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请在横线空缺处填上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恰当词语:悲伤→愤激→。
提示:扣住题干要求“情感变化”思考。
参考答案:欢乐 狂放 
()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诗人为何而愁?请在表格空缺处填上恰当文字。
提示:根据提示,把握分析。
参考答案:
体现诗人“愁”的诗句
分析“愁”的原因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时光易逝 人生易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信豪迈怀才不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才子失意
.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提示:扣住题干“内容上的异同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理解诗句内涵。
参考答案: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前者是委婉表达情感,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是直白,锋芒直指
“权贵”。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释标题
登柳州城楼:既交代了事情,亦含触景生情,登高怀远之意。寄:诗人眼望苍茫天地,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知作者
柳宗元(见第一课《渔翁》)
◎明背景
公元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赏形象
.结合本诗,概括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根据首联的“愁”,颔联、颈联的景,及尾联“滞”可以概括。
参考答案:是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孤单、寂寞、思念朋友的诗人形象。
◎品语言
.试分析本诗尾联的表达效果。
提示:根据诗题、每句内容及反映的情感概括。
参考答案:()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析技巧
.以哀景写哀情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一大特点。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哀景?抒发了怎样的哀情?
提示:哀景即不明快的景,哀情即悲伤愁思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颭”“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粤文身地”等景,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以及对自己遭贬谪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和子由渑池怀旧
◎释标题
和,和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这里表示地点;怀旧,怀念过去的事情。本诗是苏轼得到弟弟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子瞻兄》而和韵此诗。
◎知作者
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
◎明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第一次由蜀赴汴京应试,路经渑池,留宿于渑池寺,结识寺僧奉闲,并曾题诗于室壁。嘉祐六年()冬,苏轼途经渑池出任凤翔府签判,得到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因而和韵此诗。
◎品语言
.作者在颈联怀“旧”,具体指什么?
提示:根据背景与注释回答。
参考答案:往日见过的老僧,题诗的墙壁。
◎析技巧
.本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对首联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抓住“应似”不难判断手法,根据“留指爪”“飞鸿”很容易看出其作用。
参考答案: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颔联是对首联的具体解说,同时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的人生经历而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悟意旨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根据课本注释体会。
参考答案: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
春江花月夜
◎知作者
张若虚(约-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字号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流传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补注解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开头八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写有何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营造了一种幽美恬静的意境。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融入了作者之感,“江月年年只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融入了诗人对、的惆怅。
参考答案:沉重的历史沧桑 人生短暂 宇宙无穷
.请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词句。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请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②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不忍离去,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江  汉
◎知作者
杜甫[见第二课《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
◎补注解
大历三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徙的标志。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之情。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
参考答案:自强不息。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出力。
怨恨之情。诗中提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方的怨愤之情。(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致 酒 行
◎知作者
李贺(见第三课《金铜仙人辞汉歌》)
◎补注解
公元年,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举考试。不料竟被人以避讳他的父亲“晋肃”的名字为理由,剥夺了考试资格。这个意外的打击使诗人终生坎坷。诗人“不平则鸣”,从此“怀才不遇”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诗也因而带有一种哀愤的特色。但这首困居异乡,有所感遇的《致酒行》,音调高亢,表现明快,别具一格。
.诗歌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的目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认为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
.有人说本诗诗人三层情感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请分析。
答:
参考答案: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
秋  日
◎知作者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补注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哲学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这首诗一联包涵一种境界,请逐一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第一种境界是“忘”。“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一个“闲”字实则是要你“忘”,只有忘掉现实才能应对现实。
第二种境界是“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里最关键的是这个“静”字。这不是说只要静下心来观察,什么东西都能悟得出。
第三种境界是“超脱”。“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道,即规律,这两句是用客观自然界规律获得的办法——超越万物之外才能得到大道,来说明快乐取得的途径——超越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现实生活的快乐。
第四种境界是“安”。“富贵不淫贫贱乐”,是说有权有势有钱不骄淫无礼,知道守度、守规矩;一贫如洗也能安于现状,没有非分之想,果能如此,当然是“男儿到此是豪雄”。
人生感慨类诗词的鉴赏
◎知考情
近几年来对那些“非顶级诗人”的人生感慨的关注度在逐年递增,并且对“人生感慨”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情感的考查也趋向多样化。
◎悟考题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解析:选 项,“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错,五六句通过“钩衣”“刺眼”等细致描写,写出了春光的明媚绚烂,没有“春去夏来”之意。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少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末·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选 兴亡之感往往从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如今已经不再。项,“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句借韦曲花讽刺世风;项,“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句借花喻人;项,“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句为景物描写。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参考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学技法
欣赏“人生感慨”诗歌需要“五从”“一注意”来解读:
.五从
()从标题分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从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分析。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所选取的意象分析。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诗人的人生感慨。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从诗中典故的含义分析。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感慨。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诗人的情感。
.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