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59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docx

上传人:办公资源 2025/4/20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 】是由【办公资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
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推荐度: 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推荐度: 北宋词人周邦彦《过秦楼·大石》原文、译文及赏析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
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2
柳永《木兰花慢》柳永
柳永
拆桐花烂漫①,乍疏雨、洗清明②。正艳杏烧林③,缃桃绣野④,芳景如屏⑤。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⑥。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⑦。人艳冶、递逢迎⑧。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⑨。欢情。对佳丽地,任金罍罄竭玉山倾⑩。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11)。
注释 ①“拆桐花”句:指桐花开得正烂漫。拆,绽裂,开。桐树三月开花,色白如雪,十分美丽。唐白居易《桐花》:“春令有长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有扫墓等活动的习俗。③艳杏烧林:指鲜艳的杏花染红了树林。④缃(xiāng)桃:缃核桃,结浅红色果实的桃树。也指这种树的花或果实。宋陈允平《恋绣衾》词:“缃桃红浅柳褪黄。燕初来、宫漏渐长。”⑤芳景如屏:美丽的景色就像屏风上画的一样。⑥绀幰(gànxiǎn):天青色的车幔。此代指车辆。郊坰(jiǒng):郊野,野外。⑦斗草踏青:斗百草和春季郊游。⑧递逢迎:相互打招呼。⑨簪(zān):女子用来固定发型和装饰头发的饰品。⑩金罍(léi):罍,古酒器,多以青铜制成而饰以金,刻云雷之象,故称为金罍。《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11)春酲(chéng):酲,酒醉而神志不清。《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万横香雪图任熊


鉴赏此词当为柳永前期之作。词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旖旎风光和都市市民的郊游盛况,再现了北宋前期社会安定,市民生活富庶的局面。
起句以烂漫盛开的桐花直接入题,点明了时令和物候。依调,《木兰花慢》的第一句都是五个字,不可冠以毫无实意的虚字。“桐花烂漫”本已成句,又加一“拆”字,极易产生误读误解。元人沈义父曾指出:“近时词人,多不详看古曲下句命意处,但随俗念过便了。如柳词《木兰花慢》云‘拆桐花烂漫’,此正是第一句不用空头字在上,故用‘拆’字,言开了桐花烂漫也。有人不晓此意,乃云‘此花名为拆桐’,于词中云‘开到拆桐花’,开了又拆,此何意也?”(《乐府指迷》)一个“拆”字,写出了桐花的烂漫风致。仿佛在桐花背后是由东风作主,专为清明而绽开之意。写艳杏染红了树林,用一个“烧”字,极具动感。因为杏为红色如火,“烧”不但将艳杏写得更红,还冉冉有群杏蔓延盛开的动态之感。“缃桃绣野”,《花谱》称子叶桃为缃桃,即缃核桃,花、果实浅红色。一个“绣”字,将缃桃拟人化,给人一种子叶桃蓬勃盛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如缎带飘拂之感。一个“拆”字,一个“烧”字,一个“绣”字,三个动词盘活了全词,造成了一种万紫千红、芬芳馥郁、生意盎然的美丽早春景象。
随着词作的展开,作者生动而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规模宏大的都市游乐图,既有宏观的场面描写,又有具体的人物刻画。城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金石丝竹遍作,处处景象热闹非凡。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在具体到细节上,作者也选择了一个极富青春气息的场景:青年女子斗百草,玩耍取乐。妇女们连簪子耳坠等首饰掉了一地也没发觉,说明大家玩得尽兴和投入。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条记载:“脆管清吭,新声交奏,戏具纷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簪堕耳,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亦可以参证。此外,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行各业集于游市,充分反映了清明时节踏青娱乐的情景。


全词景色如绘,场面恢弘,细节逼真,叙事明快,“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可谓是词中的“清明上河图”。(李飞跃)
集评元《吴师道:“《木兰花慢》,柳耆卿清明词,得音调之正。盖‘倾城’‘盈盈’‘欢情’,于第二字中有韵。近见吴彦高中秋词,亦不失此体,馀人皆不能。”(《吴礼部词话》)
唐圭璋、潘君昭:“作者以工致的笔法,勾勒出图画般的春夏秋冬四季佳景。并擅长于摄取较有特征的镜头,使之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论柳永词》)
链接 《木兰花慢》词牌。《木兰花》,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唐五代时期的《木兰花》是为小令,宋人将其演变成慢调,名曰《木兰花慢》,双调,一百零一字,平韵。句数和用韵数,各词都不一致,有较大的变化。常见的体式有三种:二十三句十二平韵体;二十句十平韵体;十九句八平韵体。
斗草踏青。斗百草是古代女子常玩的一种游戏。《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她们竞采百花,以多寡优略决胜负。踏青,即春季郊游。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清人秦嘉谟辑《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节序词。以吟咏四时节令风情为内容题材的一类词体,谓之节序词。此类词在唐五代已经产生,至宋代颇为兴盛。北宋时期以柳永的节序词最多也最为著名,如《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咏汴京清明游乐风情等,在当时极为传诵。此外,北宋后期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也颇为脍炙人口。到了南宋,节序词的创作又有新的发展变化,更多地融入了词人的身世家国之感。如李清照《永遇乐《元宵》、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等,皆为南宋节序词的代表作。张炎《词源》卷下有专节论宋代“节序”词,举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词、《喜迁莺》赋元夕词诸作,称赏云:“此等妙词颇多,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当然,宋代节序词中也不无平庸率俗者,正如张炎《词源》卷下所云:“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然而也正因为这些节序词有“应时纳祜”之功用,又以“率俗”为特征,反而在市井间特别流行,如柳永所作节序词就是如此。(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3
画楼钟动君休唱①,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去年绿鬓今年白②,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③。
杏园雅集图(局部)谢环 江苏镇江博物馆藏
注释
①画楼:装饰华美的楼房。钟动:击钟,钟鸣。此处代指奏乐。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古乐府《冬歌》:“感时为欢欢,白发绿鬓生。”③谢公: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鉴赏
这首词当是作者晚年之作。主要是怀念旧时的酒朋诗侣,如谢绛、石延年、尹洙、苏舜钦、梅尧臣等人,尤其是苏、梅二人,与欧阳修关系最为密切。这些挚友都先欧阳修谢世,最后谢世的梅尧臣去世时,欧阳修54岁,曾作《哭圣俞(尧臣)》云:“三十年间如转眸,屈指十九归山丘,凋零所馀身百忧。”这首词表达的也是这种抚今追昔,伤叹知交零落之意。
起句中的“君”,当是作者自谓,这在欧阳修诗文中并不鲜见,如《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住在华丽的楼阁,听着美妙的音乐,可是却难以随乐高歌。为什么呢?因为往事如烟,知交零落,没人可以同欢共娱了。“匆匆”二字既写出了相聚时间之仓促,也隐含了生命之匆遽,仿佛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回首往事,物是人非,令人几多感慨,几多唏嘘,自然也就没有寻欢作乐的心情了。此阕由乐生悲,也符合人之常情。平时人们都追求“快乐”,然而因为“乐”,所以就显得时间特别短暂,常常觉得还没有充分享受,已经烟消云散,到了梦醒时分,人们也最易乐极生悲,感触甚深。
“去年”句承上阕情感基调,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生衰老之快。“去年”“近年”是一种心理时间,是就人的感受而言。作者当时已经暮年,回首往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黑发变白首,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当时他的`伤感之情。伤情之极,以情入景是宋词中常见笔法。“明月清风”是触发人怀想的意象,“明月”代表了思念,“清风”代表了感伤,而“把酒”则有不胜忧愁而借酒浇愁之意。结句隐括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诗意,及化用了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的诗句:“谁念北楼上,临风忆谢公。”前代称谢公者有三,一为谢安,一为谢灵运,一为谢朓。依据文意,此处当指谢朓。作者此时登楼临风,“忆谢公”是虚写,而实则以谢朓指代苏舜钦、梅尧臣等故友。以谢朓作喻,既称道了故友们的诗名,怀念了当初的友谊,也表达了对他们离去的伤感之情。


全词语言平易流畅,情感真挚哀婉,风格婉约蕴藉,诚为念友抒怀之佳作。(李飞跃)
清风明月本无价。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有一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老园林——沧浪亭,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有副对联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楹联的旨意,情怀淡泊,妙语连珠且工稳贴切。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4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①。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②,试把金觥③。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释
①凋零:草木脱落。比喻人事衰败或人之死亡。②鬓华:花白的鬓发。唐高適《重阳》诗:“节物惊心两鬓华。”③金觥(gōng):酒器的美称。
设色山水图 文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情调抒发了身世之感。


上阕是带有感伤色彩的忆旧。十年前(指作者53岁以前)的月白风清之夜,作者正值当年,与朋友们诗酒高会,乘兴酬唱,开怀痛饮。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后来移守扬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茶赏花。特别是宋仁宗嘉祐年间,他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升迁参知政事,仕途顺利。“月白风清”,色调明朗,象征了词人处境顺利,心情愉悦。十年之后,却遭遇了许多忧患,甚至当年同席的朋友也多已去世。其中知名的有:谢绛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石延年卒于庆历元年(1041),尹 洙卒于庆历七年,苏舜钦卒于庆历八年,都是正值英年而逝,欧阳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朋友写祭文,写墓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身体衰弱。神宗即位后,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种种不幸,接踵而来,正如他在《述怀》一诗中所云:“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再生君父恩,知报犬马性。归来见亲识,握手相吊庆。丹心皎虽存,白发生已进。”这样的坎坷仕途和艰难人生,怎能不令人感到“老去光阴速可惊”呢!
下阕写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词人容颜渐老,华发满头,但是却旧心不改,兴致不减,依然像当初诗酒高会时那般豪爽。他把金觥、听旧曲,仍然可以痛快地大醉一场。在作者豪兴正高的兴头,我们也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情和深沉感伤。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带有一种人生无常、。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金色的大酒杯。这里化用《诗经《周南《卷耳》中“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的诗意。与当年乘兴把酒痛饮不同,作者酒兴犹在,但现在却含有几许借酒消愁的意味了。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仍然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旧曲重听”的“听”字读平声,此句格律格式为:“仄仄平平。”词韵中颇多平仄两读字,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不同,而有两读,常见的如“教”“思”“令”“论”“骑”等;第二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相同,视格律需要而有两读,常见的有“听”“看”“忘”“醒”“过”等。在这里,词人“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与“十年前是尊前客”相互呼应。旧曲是往日欢乐的记忆,又是再次听到,一个“旧”字,一个“重”字,怀旧的温馨和暮年的凄凉之味杂陈。但作者即使谈到了十年前后的景况,也并没有一丝消沉之意,反而意兴平添,豪情不减当年。


全词疏隽深婉,沉郁顿挫。后人选欧阳修词,此首多被忽略,其实它还是很有特色的,应入选佳作之林。(李飞跃)
长江万里图(局部) 吴伟 故宫博物院藏
庆历党争。早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力谏不当废郭皇后,忤宰相吕夷简,被贬逐,揭开党争序幕。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图”,再忤吕夷简,被加上“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的罪名,逐出朝廷。余靖、尹洙、欧阳修力为救解,亦被指为范党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记其事,以范、余、尹、欧阳为“贤”,斥不尽言责并致使欧阳修遭贬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士大夫或支持范,或支持吕,互相指为朋党。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拜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任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称颂范仲淹等人,指斥夏竦为“奸”,以“退奸进贤”为庆,夏竦深恨之。范仲淹等人在枢密使杜衍(后拜相)支持下推行新政,在实施过程中遭到反对和抵制。夏竦等人造为党论,指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为党人,并指使内侍蓝元震上疏重提景祐朋党事,称范等今又“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苟以报谢当时歌咏之德”。夏竦又诬陷石介为富弼草拟废立诏书,飞语上闻。仁宗虽不信,范、富不安于位,自请外放,于四年六月、八月相继出朝。十一月,杜衍之婿、由范仲淹推荐的苏舜钦坐事除名勒停。五年正月,杜衍罢相,余靖、尹洙、韩琦、欧阳修等人随即陆续斥逐,支持范仲淹的官员被一网打尽。是年冬,夏竦诬告石介诈死,实被富弼派往契丹联兵反宋,后又诬称其联兵不成,乃往登州、莱州结数万人欲作乱,至有开棺验尸议,成为这次党争的余波。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5
朝云横度。
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
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
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
回首乡关归路难。
译文
早上,满天乌云突然滚滚而来。囚车前行的辘辘声就像那流水,一去不返。莽莽黄沙,枯草遍地,惨淡的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只觉一片死寂。
大雁南飞,心中万千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渐渐靠近燕山,回头遥望故国乡土,明白想要回去比登天还难了。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张子野词》将其归入“林钟商”《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该词牌为双调,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四字。雄州:今河北雄县。驿(yì):驿站。公文官物传送,供往来官员休息的机构。唐制三十里一驿。
朝云横度:寒风翻卷着朝云滚滚而过。
辘辘(lù):车轮滚动声
白草黄沙:象征北方凄凉的景色。白草:枯草。
无昼夜:不分昼夜。
燕山:山名,在河北省北部,宋时边境。
乡关:故乡。归路:返回故乡的路。
赏析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作弱女子写作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痛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气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作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作情景。痛朝”,点明出发作时间是在早上;痛云”,点明出发时作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痛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作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痛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作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痛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痛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痛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作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作惨痛情景。痛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作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片茫茫作深哀大痛。
紧承痛去”字,作者用痛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片之所见。痛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痛北风卷地白草折”、痛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作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作气氛。在这惨淡萧索作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作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作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北、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作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作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片中作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作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片中作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作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作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北作怀念、对亲人作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作自由也没有。就在这种度日如年作愁境中,痛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作京城——那在燕山脚下作燕京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