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公开课《声声慢》ppt.ppt

格式:ppt   大小:2,202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公开课《声声慢》ppt.ppt

上传人:yzhlya 2018/3/8 文件大小:2.1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公开课《声声慢》ppt.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轿车市场调查报告
09年国内轿车市场调研
一、近年来我国轿车的消费状况 1
二、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特点 2
2
2
三、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3
3
3
4
四、结束语 4
近几年,我国面临着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消费支出持续低迷,居民储蓄存款超常增长的局面。尽管政府大力倡导提高消费需求,并逐步采取措施培育新的消费品市场,但是效果甚微。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轿车消费。据最新统计数据,日本平均每2—9人拥有1辆轿车,美国平均每1—8人拥有1辆轿车,西欧平均2人1辆,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平均10—20人1辆,我国目前是平均每千人2辆。我国轿车的普及率如此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对轿车的需求量很小。为什么中国的轿车需求迟迟启动不起来?本文拟从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特点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近年来我国轿车的消费状况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轿车需求量占汽车需求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09年,轿车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跃居我国汽车市场9类车型的首位,达23%,2008年,则上升到了32%,预计到2010年,轿车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将达到40%-50%。
但从近年轿车销售量看2008年销售53万辆,增长率为22..9%;2007年销售70万辆,%;%,依市场惯性看,该年轿车增长率难以突破7%。尽管各汽车厂家从2007年末开始纷纷大规模、大幅度地降价,却未能激发市场的有效需求。2008—2009年总体产销增幅不大,库存积压严重,市场启而不动。同时,轿车消费市场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私人选购轿车的比重加大,但选购轿车的档次还是以低价位为主。
年份
汽车销售量(万辆)
增长率(%)
2007年
53

2008年
70

2009年
40

二、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特点

“社会集团”和私人是我国轿车消费主体的两大构成部分,***买车一直是中国汽车的传统消费方式。其实,各国轿车工业起步都是首先依仗了公费购车市场,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公费购车市场确实支持了轿车工业的起步,而且由于我国公务员的收入还低,公费购车市场还有存在的必要。近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集团消费在轿车市场中地位的日趋弱化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公务用车占轿车市场总需求的比率在逐年下降,但目前仍是我国轿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集团消费占轿车总消费的60%,仍具绝对优势。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结构已出现了公务、出租和私人用车三分天下的格局。尽管轿车的私人消费比例还很小,但应该看到中国轿车私家消费的潜能很大。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10万元的富裕型家庭占6%,1—3万元的小康型家庭占55%。全国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已突破6万亿元,家庭购车潜能不言而喻。从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家庭的2年收入之和相当于一辆轿车的售价时,这个家庭便要买车。按此标准测算,价值在10万元左右的轿车就有至少2100万辆的潜在需求量。如果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5%转化为购车消费,也可消化售价10万元左右的轿车300万辆。可见,即使轿车在中国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只要有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家庭参与消费,其绝对数量就相当可观。据一项调查显示,64%的人渴望拥有一辆轿车,40%的人说2010年内拥有一辆轿车是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旦这些潜在的轿车需求得到实现,不仅我国的轿车消费市场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更趋于合理,而且巨大的需求也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轿车在我国汽车市场上的份额逐年递增的同时,轿车市场的车型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夏利、奥拓为代表的微型车市场份额先降后升,%%,2008年前4个月又差不多增至2009年的水平。微型轿车由于其经济、实惠、省油等优点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我国人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应该是进入家庭的首选车型。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微型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有些年份还有所下降。一是地方性限制政策的制约。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地方性限制政策,直接影响到微型轿车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自上海市第一个对出租车车型作出排量限制以后,相继有28个城市限制使用微型车,30个城
市禁止微型车作为出租用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于同年8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