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课的教学模式.pdf

格式:pdf   大小:29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课的教学模式.pdf

上传人:1875892**** 2025/4/20 文件大小:2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课的教学模式.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钱营一中 蒋爱红
探究性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
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究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
让学生接触探究、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
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
究能力。
一、.模式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围绕学生的发
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
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
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
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教
师从传统的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集体动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在自主合作
学习教学模式中,不同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
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合作
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
间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
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合作学习中,成员间
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
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
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模式操作流程
(一)、准备探究阶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
(二)、初步探究阶段――评估、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三)、深入探究阶段――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四)、终结探究阶段――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
(五)、完善探究阶段 : .
三、模式流程解读
(一)准备探究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编写一分质量较高的探究导学案。探究导学案包
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探究的题目。(2)、探究的目标。(3)、思考探究的
方法。探究导学在课前两、三天发给学生。
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探究导学,明确探究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情况复习
相关知识,并积极思考研究,为课上的小组实验作准备。学生根据自愿原则,
几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小组成立后,各组员根据自己课前研究思考情况相互
交流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小组确定一个初步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
(二)初步探究阶段
方案设计好后,教师和学生一道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各小组组长上台简
单介绍本组实验设计方案,针对不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提问讨论,指出各
个方案的优缺点。教师对学生未发现的问题加以补充。实验方案讨论以后,各
小组针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调整改进,寻找实验中关键之处。研究过程中有小
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教师反映和教师进行讨论。如果是普遍问题,
教师保留问题待全班讨论时再做研究。这一阶段的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
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对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认识并确定实
验大致方案。
(三)深入探究阶段
这一阶段是整个科学探究的关键。小组成员根据待研究的问题,确定解决
问题的实验方案。然后开始按实验步骤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思考解决,如实在解决不了可以要求教师
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有时实验方案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一
定的问题,有时与预期效果不太一致,这都需要及时调整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学生实验后,得出系列实验数据。
(四)探究终结阶段
学生得到系列实验数据,并开始尝试在数据中总结结论。较快完成实验的
小组,在等其他组完成实验时,组里成员可把实验问题进行进一步回顾和思考, : .
为下一阶段全班性的总结交流作准备。在大多数的小组完成实验以后,教师引
导全体学生进行总结。各个小组将各自小组的数据处理方法由组长为代表作一
个简单介绍,并说明实验研究的结果。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实验数据处
理方法,帮助学生找出对于该实验最优的数据处理方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最后教师作整体总结,总结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让学
生回顾知识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让学生回顾与所学实验方法相对应的物理事
实;让学生去领悟不同实验方法最本质的特点。(2)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让学
生去领悟实验研究的总体思路;让学生去领悟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物理思想和方
法。总结使学生从设计到探求出结果的整个过程中提高认识。
(五)实验完善阶段
科学探究课结束以后,对于课上遗留的个别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也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对探究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研
究。
四、典型案例














: .
实验名称:影响实心球投掷距离远近的因素
钱营第一中学 蒋爱红(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得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丰富了学
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反复品味到深刻的物理原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育教
学质量。课外小实验也很值得重视,用一些极其简易的器材来进行的实验。既能
就地取材、化废为宝,又能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通过做中学,
提高他们独立实验的能力,使其充分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仔细观察和体会知识
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反复品味深刻的物理原理。
实验目的:
(1)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实心球投掷距离远近因素”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
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学会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研究问题。
(2)通过课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3)通过探究“影响实心球投掷距离远近的因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体会影响实心球投掷距离远近因素的猜想过程,设计与操作方案过
程。
教学难点:掌握控制变量法、类比法
仪器材料:米尺、水枪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小组讨论、猜想与假设→组内设计实验
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组内动手实验→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反思与感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 在我们练习实心球时, 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
境、引发问题 常看到以下场景:很苗 (1)苗条的同学为什么 的学习兴
条的同学,能轻松的扔 扔的那样轻松? 趣,引发学
满分,而身材粗壮,具 (2)粗壮的同学为什么 生的认知
有大力士风度的同学 没有显示出他大力士的 冲突
却扔不了满分。看到此 风度?
现象,你最大的疑问是 (3)他们之间为什么有
什么? 这样的差距?
(4)怎样把实心球扔的 : .
更远?
引出探究课题: (5)影响实心球投掷距
影响实心球投掷距离 离的因素有那些?
的因素有那些?
二.猜想与假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已 ⒈猜想与假设:组内学生 培养学生
设 分钟) 有的经验猜想影响实 代表回答: 猜想能力
心球投掷远近的因素 (1)与实心球的质量有 及猜想有
有那些? 关。 据的习惯
(2) 与投掷出手角度有关
(3) 与投出点的高度有关
过渡:对影响实心球投 (4)与投掷出的速度大小
掷距离的因素有 4 种猜 有关
想,你们的猜想到底是
否正确,最具有说服力
的做法就是做实验来
验证。 培养学生
在做试验前,你们计划 思维的严
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密性。
自己的猜想? ——控制变量。 学会控制
变量
怎样控制投出角度、投
出点的高度及投出的
速度? 小组讨论

但在我们实际操作中
很难严格的做到控制 小组讨论交流:
三、制定计划 变量,我们能否设计一 (1)利用打子弹的玩具 培养学生
与设计试验 个实验,即能清楚的看 手枪 语言的表
出所控制的变量,又能 (2)利用弹弓射纸 达能力,善
研究影响抛出物体远 (3)利用水管 于倾听他
近的因素? (4)利用水抢 人见解的 : .
习惯。

对实验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们利用水抢 学生评价,
来研究“影响水流射程 选出最佳方案:利用水抢
远近的因素”代替研究 利用弹弓射纸
“影响实心球投掷距
离的因素”我们把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