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江浙沪等地区 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操作规程.docx

格式:docx   大小:3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浙沪等地区 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25/4/26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浙沪等地区 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操作规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江浙沪等地区 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操作规程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浙沪等地区 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操作规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江浙沪等地区
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江浙沪等地区绿色食品茭白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种苗繁育、整地、
定植、田间管理、采收、储藏运输、生产废弃物处理及生产档案管理。
本规程适用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绿色食品茭白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储藏运输准则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选择富含有机质,pH ~,土壤耕作层20 cm~30 cm,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
4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和栽培环境,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强、耐储运、商品性好的审(认)定品种或地方优良品种。单季茭白宜选择金茭1号、丽茭1号、美人茭、鄂茭1号等。双季茭白宜选择浙茭6号、浙茭8号、浙茭10号、龙茭2号、鄂茭2号等。
5 种苗繁育
育苗田准备
宜选择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前作无严重病虫害的田块做育苗田。育苗前5 d~7 d,结合整地施用腐熟有机质肥400 kg/亩~500 kg/亩、三元复合肥10 kg/亩~20 kg/亩作基肥。
种墩选择
选择符合品种特性、整齐度好、孕茭率高、结茭部位较低、茭肉饱满白嫩、抗病性强、无雄茭和灰茭的茭墩作为种墩,做好标记。茭白种墩选择工作应每年进行。
分墩育苗
割除茎叶
双季茭白宜在秋季采收结束后一个月左右,割除选定茭墩的地上部分茎叶,保存在选种田中湿润越冬;气温回升到5℃以上时,田间保持1 cm~3 cm浅水层。
分墩
茭白苗高20 cm左右时,将每墩分割成4个以上小种墩,每个小种墩保留4株~6株种苗,按行距50 cm、墩距40 cm种植。
分株扩繁
苗高50 cm左右时分株扩繁,割叶并保留30 cm左右茎叶,每丛3株~4株,按照行距50 cm、丛距50 cm种植。
直立茎育苗
单季茭白
整地
排种前1 d~2 d整地施基肥,宜施用腐熟有机质肥400 kg/亩~500 kg/亩、复合肥10 kg/亩~20 kg/亩。翻耕作畦,畦宽100 cm~120 cm,沟宽40 cm,沟深20 cm。耙平畦面,畦面保持湿润,沟内保持10 cm~15 cm水层。
直立茎采集
秋季茭白采收约20%~50%时,选择已采收且茭白商品性能符合品种特性的直立茎,于土壤表面以下0 cm~3 cm剪断备用。海拔500 m以上山区,直立茎采集时间约在9月中下旬,平原地区直立茎采集时间约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直立茎排种
将直立茎整齐排放于畦面,间距2 cm~5 cm,首尾相连,腋芽分布于两侧,轻压,使直立茎上表面与畦面平齐
,畦面湿润但不积水。
秋冬季管理
苗高5 cm时,取畦沟泥土,在茭苗基部覆盖约1 cm厚稀薄泥土;苗高10 cm时,畦面保持5 cm浅水,预防病虫害一次;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再次覆盖约1 cm细土;0℃以下时灌水5 cm护苗越冬。
双季茭白
整地、直立茎采集、直立茎排种和秋冬季管理参照单季茭白。
第一次分株
春季苗高约30 cm~40 cm时,田间宜保持5 cm~10 cm浅水,按行距50 cm、株距50 cm进行单株定植。返青成活后,施用腐熟有机质肥200 kg/亩~300 kg/亩;分蘖始期,施用尿素10 kg/亩~15 kg/亩和氯化钾5 kg/亩~8 kg/亩。
第二次分株
每丛分蘖数达5个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分株繁殖,田间操作可参照第一次分株。
定植前处理
种苗宜随挖随种。定植前5 d~7 d,将育苗田内长势过旺的茭苗或种墩剔除。定植前宜保留茎叶30 cm~40 cm,剪去过长叶片。
6 整地、定植
整地
宜于定植前3 d~5 d进行。翻耕深度不超过30 cm,并保持5 cm~10 cm水层。整地前施足基肥,中等肥力田块基肥施用量宜为腐熟有机质肥500 kg/亩~1000 kg/亩,三元复合肥30 kg/亩~50 kg/亩。
定植
单季茭白
单季茭白分春季定植、秋冬季定植二种模式。春季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即可定植;秋季定植宜在茭白采收后一个月左右进行。宜采用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 70 cm~90 cm,窄行行距40 cm~60 cm,株距30 cm~40 cm,每穴2苗~3苗。
双季茭白
定植时间宜为6月下旬至8月上旬。宜采用等行距定植,露地栽培行距宜为90 cm~110 cm,设施大棚栽培行距宜为80 cm~90 cm,株距宜为40 cm~50 cm,每穴1 苗。
7 田间管理
水位管理
茭白水位管理应遵循“浅水促蘖、适时搁田、深水控蘖、深水护茭”的原则。
单季茭白
定植后至分蘖盛期,田间宜保持3 cm~5 cm水位;分蘖盛期以后,适时搁田,干干湿湿壮秆。孕茭期至采收期,田间宜保持5 cm~10 cm水位。
双季茭白
夏季深水定植,保持水位15 cm~20 cm;返青后轻搁田3 d~5 d后,灌溉5 cm~10 cm水层;达到计划分蘖数后,干干湿湿壮秆;孕茭期至采收期,田间保持5 cm~10 cm为宜。秋季茭白采收后,湿润越冬。
春季萌芽后,田间保持5 cm左右水位;间苗定苗后田间水位保持20 cm左右;采收期气温较高时,田间宜保持15 cm~20 cm水位,同时流动灌溉有利于提高茭白品质。
追肥
总体要求
应符合NY/T 394中有关绿色食品肥料使用的规定。
单季茭白
第一次追肥宜在定植后7 d~10 d进行,施用腐熟有机质肥100 kg/亩~150 kg/亩或尿素5 kg/亩~10 kg/亩。
第二次追肥宜在返青后15 d~20 d进行,施用腐熟有机质肥200 kg/亩~300 kg/亩或三元复合肥20 kg/亩~30 kg/亩。
第三次追肥宜在孕茭率达50%时进行,施用高钾三元复合肥10 kg/亩~15 kg/亩。
第四次追肥宜在茭白采收开始后7 d~10 d进行,施用三元复合肥20 kg/亩~30 kg/亩。
双季茭白
秋季茭白
肥料管理可参照单季茭白进行。
春季茭白
第一次追肥宜在萌芽前进行,撒施腐熟有机质肥100 kg/亩~200 kg/亩或三元复合肥15kg/亩~20 kg/亩。
第二次追肥宜在间苗后进行,撒施腐熟有机质肥50 kg/亩~150 kg/亩或三元复合肥15kg/亩~25 kg/亩。
第三次追肥宜在定苗后进行,撒施腐熟有机质肥50 kg/亩~100 kg/亩或三元复合肥20 kg/亩~30 kg/亩。后期视植株长势强弱每10 d~15 d施肥一次,宜撒施腐熟有机质肥40 kg/亩~80 kg/亩或三元复合肥10 kg/亩~15 kg/亩。
第四次追肥宜在第一批茭白采收后进行,撒施腐熟有机质肥50 kg/亩~100 kg/亩或三元复合肥20 kg/亩~30 kg/亩,视植株长势情况间隔10 d~15 d再施用一次。
其他管理措施
间苗定苗
宜于返青后苗高20 cm~30 cm间苗,去除弱小苗、过密苗(采用疏苗机时,宜在苗高10 cm~15cm进行)。单季茭白每墩宜保留8株~10株健壮苗,双季茭白每墩宜保留15株~20株健壮苗。
剥叶
一个生长期剥除老叶、黄叶和病残叶1次~2次。第一次在拔节前,第二次在孕茭前,注意不要损伤植株。老叶和黄叶踩入土中作肥料,病叶移出田外集中销毁处理。
病虫害防治
主要有害生物
主要病害:胡麻叶斑病、锈病、纹枯病等。
主要虫害:二化螟、长绿飞虱等。
其他有害生物:福寿螺等。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测报,以农业防治为主,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辅助使用化学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虫种墩;加强田间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溉,适时搁田,科学施肥;采收结束后及时清洁田园,销毁病老残叶,降低病虫基数。
生态防治
田埂上种植香根草等诱集二化螟产卵,减轻虫害;种植波斯菊、向日葵、虞美人、车轴草或酢浆草等植物,为天敌提供蜜源和庇护所,提高天敌的控害功能。
物理防治
每15亩~30亩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或每亩放置2个性引诱器诱杀二化螟等害虫。田间用竹片或木条等诱集福寿螺产卵并进行集中销毁等。
生物防治
采用“茭—鸭”共育、“茭—鱼”共育、“茭—鳖”共育等种养结合模式,减轻杂草和虫害危害;人工释放赤眼蜂等防治螟虫等。
化学防治
按照 NY/T 393的规定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禁限用农药,选用已登记农药,注意交替用药。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等见附录A。茭白临近孕茭期,慎用杀菌剂。
8 采收
采收时间
一般倒三叶叶环齐平、心叶短缩、基部膨大, cm~ cm即可采收上市。茭白采收宜在清晨或阴天等气温较低时段进行。
采收方法
秋季茭白宜2 d~3 d采收一次,夏季茭白宜1 d~2 d采收一次。
秋季茭白,在茭壳以下1 cm~2 cm处将其割断;夏季茭白,结茭位置低,抓住壳茭用手扭断。留叶鞘25 cm~40 cm,分级备用。
9 包装、运输与储藏
包装
应符合NY/T 658的规定。包装容器(框、箱、袋)应清洁、牢固、透气、无毒、无污染、无异味。 mm~ mm的聚乙烯包装袋,外包装宜采用纸箱。每个包装单位净含量不宜超过15 kg。
储藏
临时储藏
茭白采收后将壳茭装入包装袋中,再将包装袋平铺于外包装箱中,不可硬塞、不可挤压。在袋内注入少量的清水,袋口松扎,置于预冷库中,温度以0℃~5℃为宜,储藏时间不超过3 d。
冷库储藏
冷库储藏的壳茭宜在2 h~6 h内运送到预冷库进行预冷,预冷温度为0℃±1℃,预冷时间为24 h~36 h。冷库储藏的温度宜为0℃~5℃,空气相对湿度宜为65%~80%。冷库储藏时间,夏季茭白储藏期不超过45 d,秋季茭白储藏期不超过60 d。
运输
宜采用冷藏车或带冷藏设备的车辆运输。车辆运输前应进行清洁,车内温度控制在0℃~5℃。装车时,包装与包装之间宜加上减震材料,轻装、轻卸,运输时间不宜超过48 h。不应与有毒、有害的物品混运混存,应符合NY/T 1056 的规定。
10 生产废弃物处理
资源化处理
未发生严重病虫害的茎叶收割后可直接还田。茭白茎叶经粉碎、软化、压块制粒或密封青贮后可作为牛、羊等动物的饲料,也可堆沤后可加工成有机肥。
无害化处理
农业投入品的包装废弃物应回收,交由有资质的部门或网点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
11 生产档案管理
应建立详细的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档案,明确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肥水管理、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治、采收和采后处理等各环节的记录。记录保存不少于3年。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江浙沪等地区 绿色食品茭白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推荐农药使用方案
江浙沪等地区 。
绿色食品茭白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推荐农药使用方案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
使用量
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d)
施药频率
胡麻叶斑病
发生初期
25%丙环唑乳油
15~20毫升/亩
喷雾,孕茭前20 d停止用药
安全间隔期为21 d
每季最多使用2次
纹枯病
发生初期
30%噻呋酰胺悬浮剂
2000~2500倍液
发生初期喷雾1次,间隔10d~14d再喷雾1次
安全间隔期为7 d
每季最多使用2次
发生初期
24%井冈霉素水剂
1666~2000倍液
发生初期喷雾1次,间隔10d~14d再喷雾1次
安全间隔期为7 d
每季最多使用2次
二化螟
卵孵化高峰期
苏云金杆菌32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
333~500倍液
卵孵化高峰期施药1次,隔5天再施药1次
安全间隔期为7~10 d
卵孵高峰期至幼虫1龄
20%氯虫苯甲酰胺·2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333~5000倍液
均匀喷雾
安全间隔期为10 d
每季最多使用1次
害虫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期
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35毫升~50毫升/亩
均匀喷雾
安全间隔期为14 d
每季最多使用2次
长绿飞虱
虫害始发期至盛发期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1666~2500倍液
均匀喷雾
安全间隔期为10 d
每季最多使用1次
发生初期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5000~8333倍液
均匀喷雾
安全间隔期为10 d
每季最多使用1次
低龄若虫盛发期
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5~20克/亩
均匀喷雾
安全间隔期为14 d
每季最多使用1次
注:农药使用应以最新版本NY/T 393的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