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639】202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639】202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docx

上传人:mama 2025/4/29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639】202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639】202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639】202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639】 202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
正 文自 2025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以下称 2026版)发布以来,淋巴组织肿瘤的临床与根底研究取得巨大进展,有些类型的淋巴瘤需要重新定义,同时也报道一些新的亚型。 2025年5月15日, 2026版的主编Swerdlow等在Blood杂志发表了新分类(以下称 2026版)的修订说明。在此根底上,我们查找了相关文献,通过比照 2026版,对上述 2026版分类修订说明中的主要更新内容进展了如下解读,以飨国内读者。
一、成熟B细胞肿瘤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CLL/SLL)
2026版诊断标准:到达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1)外周血B淋巴细胞计数≥5×109/L; B淋巴细胞 2026版更新诊断标准对第一项'B淋巴细胞9/L,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修改为'如果没有骨髓外病变,在淋巴细胞9/L时,即使存在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病症也不诊断CLL' 。 2026版还强调'增殖中心(proliferative centre, PC)'的临床意义:一些典型的CLL/SLL患者可见PC,30%的PC可伴有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表达Myc蛋白。多项研究说明,伴有大的融合型或高增殖指数的PC是CLL/SL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提出认识TP53、
NOTCH1、SF3B1、ATM和BIRC3基因突变的潜在临床意义。(二)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 2026版诊断标准:MBL是指安康个体外周血存在少量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诊断标准:(1)B细胞克隆性异常;(2)外周血B淋巴细胞 2026版变化:诊断标准仍不变,但强调需区分低计数型MBL和高计数型MBL。如果外周血克隆性B淋巴细胞9/L,那么定义为低计数型MBL,如果克隆性B淋巴细胞≥×109/L那么为高计数型MBL。两者生物学特性不同,低计数型MBL很少进展,如果没有新的疾病进展证据,不需要进展监测。而高计数型MBL生物学特性与CLL Rai 0期患者类似,这局部患者应该每年常规随访。 2026版提出'组织型MBL'的概念,即'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侵犯淋巴结,但没有明显的淋巴瘤进展特征,如某些实体肿瘤中可见淋巴结的'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侵犯。一项回忆性研究说明,如果SLL/CLL侵犯的淋巴结但没有发现'增殖中心' ,且CT扫描淋巴结直径,此时诊断为'组织型MBL' ,而不诊断为SLL/CLL。(三)滤泡淋巴瘤(FL)、原位滤泡肿瘤(ISFN)、儿童型滤泡淋巴瘤和其他相关淋巴瘤 2026版诊断标准未对FL诊断标准做修订,但提出2个特殊亚类以及2个独立疾病分类。1.原位滤泡肿瘤:ISFN即之前所谓'原位滤泡淋巴瘤' ,改为ISFN是因为强调其极少开展为真正的FL。ISFN罕见进展,但常在其他淋巴瘤的根底上出现或同时合并其他淋巴瘤,组织学上需要与FL局部侵
犯淋巴结相鉴别。ISFN染色体拷贝数异常较局限型侵犯的FL少见,但ISFN也可出现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重排外的继发性遗传学异常,目前推测其发生机制为外周血中伴t(14;18)(q32;q21)异常的B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停留,形成非增殖中心,此时甚至可能尚不可肉眼识别,逐渐开展为明显ISFN(组织学可见)。有研究提示外周血中伴t(14;18)的细胞越多,ISFN进展为FL的风险也越高。2.十二指肠型FL:指局限于十二指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低级别FL,不同于其他肠道FL。局部十二指肠FL可自愈,绝大多数不需要治疗。十二指肠FL病理学特征更类似于ISFN和MALT淋巴瘤。3.儿童型FL:'儿童FL'在 2026版中作为FL的暂定亚类存在,其病理特征为淋巴结中可见扩张的高增殖滤泡,细胞形态学常为明显的母细胞样滤泡中心细胞,而非典型的中心母细胞或中心细胞;肿瘤细胞缺乏BCL2重排,但可以有BCL2蛋白表达,无MYC和BCL6基因重排。因此,缺乏BCL2重排和细胞增殖指数高是其与典型FL鉴别的主要指标。儿童FL常常局限,预后良好,不需要治疗。儿童FL也可见于成人,两组病程和预后无差异,故 2026版分类统称为'儿童型FL' 。但儿童型FL需要与FL-3级鉴别,特别是在成人病例中。4.伴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异常的大B细胞淋巴瘤:也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的淋巴瘤,在 2026版中作为暂定亚类呈现。常常发生于韦氏环和(或)子宫颈,一般为早期病变。形态上可出现
FL 3B级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样的滤泡性、滤泡和弥漫性共存、呈弥漫性生长。细胞强表达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IRF4,同时表达BCL6及伴高增殖指数。BCL2和CD10表达于半数患者,少局部表达CD5。细胞常为生发中心起源。大局部病例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IRF4重排,或同时有BCL6重排,但无BCL2重排。有些病例没有IRF4重排,但IRF4/MUM1强表达也归入此类。这类淋巴瘤较儿童型FL侵袭性强,但对治疗反响良好。在年长患者中,应注意和CD10-/MUM1+的FL鉴别,后者常预后不良。(四)套细胞淋巴瘤(MCL)、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MCL和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MCL的诊断标准在 2026版分类中未做改变,但将MCL明确分为两型:经典型MCL和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MCL(即所谓惰性MCL)。两者在细胞起源上不同,经典型MCL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未突变或少局部突变,同时表达SOX11,常侵犯淋巴结和其他的结外组织,伴t(11;14)之外的继发遗传学异常。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MCL那么常为IGHV突变型,不表达SOX11,常侵犯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临床过程多为惰性,继发遗传学异常较少,但如果出现TP53异常,可表现出非常侵袭的临床病程。 2026版分类中强调了细胞周期蛋白基因2(CCND2)易位[常与免疫球蛋白κ或λ轻链基因(IGK/IGL)易位]在cyclin D1/t(11;
14)阴性MCL诊断中的作用,大约50%的cyclin D1/t(11;14)阴性MCL存在CCND2易位。另外,此次分类将原来的'原位套细胞淋巴瘤'改称为'原位套细胞肿瘤' ,强调其相对良性的疾病特征。ISMCN指cyclin D1+细胞局限于滤泡套区的内套层,并未到达MCL的诊断标准,需要与套区生长模式的'显著性' MCL鉴别,低增殖性的套区生长模式MCL也可表现相对惰性的病程。ISMCN常常偶然被发现,有时与其他淋巴瘤共存,其发生率较ISFL低。ISMCN可呈播散性表现,但很少出现进展。(五)毛细胞白血病(HCL) 2026版认为HCL无特征性遗传学异常,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开展,目前已经证实BRAF V600E突变见于几乎所有HCL患者,而不见于变异性HCL和其他小B细胞淋巴肿瘤。BRAF V600E不见于使用IGHV 4-34片段的HCL,但这局部患者70%伴有MAP2K1突变,MAP2K1突变也见于变异型HCL。(六)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及其相关性疾病 2025分类认为,由于MYD88 L265P突变在LPL/WM中发生率高达90%,MYD88 L265P突变对于LPL/WM与其他伴浆细胞分化形态学表现的小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至关重要。但该突变并不是LPL/WM所特有,MYD88 L265P突变也可见于少局部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局部IgM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30%的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半以上的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以及多数免疫豁免部位
DLBCL(睾丸和中枢)。因此,MYD88 L265P突变是LPL/WM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而非特异性指标。基于MYD88 L265P突变的研究,已进一步明确单一性淋巴浆细胞的细胞形态对LPL/WM病理诊断比组织形态更具有价值。如果细胞形态为单一性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即使伴有淋巴结构造完全破坏或存在显著的滤泡克隆,也应考虑LPL,而之前认为的所谓多形性LPL和LPL样γ重链病不再诊断为LPL。因为多数IgM型MGUS伴有MYD88 L265P突变,而IgG/IgA型MGUS、浆细胞瘤不伴MYD88 L265P突变,目前认为IgM型MGUS与LPL和其他B细胞淋巴瘤类似而不同于浆细胞瘤。因此, 2026版分类将MGUS分为两型:IgM型MGUS和IgG/A型MGUS。(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细胞起源(COO): 2026版分类中提到应用基因表达谱(GEP)可将DLBCL区分为生发中心来源(GCB)、活化B细胞来源(ABC)和少局部不能分类型。但由于GEP尚未普遍开展,基于免疫组织化学(IHC)的COO分类与GEP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符合率,因此该版分类未强调进展COO分类。近年来由于众多研究说明COO分类对预后及治疗指导至关重要,因此 2026版分类中要求对DLBCL进展COO分类。由于GEP仍不能在临床常规开展,可考虑应用IHC的分类法进展替代,其中基于CD10、BCL6、IRF4/MUM1的Hans分法是最常用进展COO
分类的IHC方法。2.其他临床相关的重要表型、分子/细胞生物学特征:DLBCL近年来一个重大的进展即是对伴MYC异常DLBCL的认识,MYC重排见于5%~12%的DLBCL非特指型(NOS),常常与BCL2重排同时发生或少局部与BCL6易位同时发生,即所谓的'双次打击'或'三次打击'淋巴瘤,这局部患者在 2026版分类中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呈现,即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HGBL)。MYC蛋白表达在DLBCL NOS中发生率更高,达30%~50%,其中20%~35%与BCL2共同表达。大局部MYC/BCL2蛋白表达的患者并不伴有MYC/BCL2染色体改变,因此被称之为'双表达淋巴瘤(DEL)' 。其中MYC阳性的判读界值通常为40%,而BCL2阳性界值报道不一,推荐以>50%阳性细胞为BCL2阳性标准。DEL虽然被多数研究认为是预后差类型,但比HGBL预后要好。因为抗CD30抗体的出现以及其良好的预期疗效,CD30可能成为DLBCL,NOS的潜在治疗靶点,因此推荐在DLBCL中检测CD30的表达。因此DLBCL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测至少要包括CD20、BCL2、MYC、CD10、BCL6、MUM1和CD30。NGS研究发现体细胞突变存在于所有DLBCL亚类,GCB和ABC型突变基因谱存在一定差异。两组共同存在的突变包括:TP53,免疫监视相关基因B2M、CD58,表观调控相关基因CREBBP/EP300、KMT2D/C(MLL2/3)、MEF2B,以及活化性
BCL6突变;GCB型中更常见的有:甲基转移酶相关基因EZH2突变、BCL2易位、细胞迁移调控因子GNA13突变。而在ABC型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MYD88、CD79A、CARD11、TNFAIP3,主要活化B细胞受体(BCR)/Toll样受体(TLR)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途径。虽然这些改变目前临床意义未知,但可能成为将来靶向治疗的重要参考因素。(八)EB病毒(EBV)+DLBCL和EBV+黏膜与皮肤溃疡(MCU) 2026版分类中将'老年性EBV+DLBCL'作为一个暂定亚类,指发生于年龄>50岁的非免疫缺陷患者,这局部患者预后较EBV-DLBCL差。但近年来认为EBV+DLBCL在年轻患者中发现的越来越多,形态学谱系也被发现的更多,生存较初始认识时要好,因此 2026版分类那么将明确其为一个疾病实体,并将'老年'改为'非特指(NOS)' 。NOS强调需要其他合并EBV感染的大B细胞淋巴瘤不归入此类,如淋巴瘤样肉芽肿。另外,将EBV+MCU从EBV+DLBCL中区分出来,作为一个新的暂定分类。因为MCU具有自愈潜能,对传统治疗反响良好。MCU可见于老年或医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九)Burkitt淋巴瘤(BL)近年来,NGS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BL发表机制的认识。在BL中,转录因子TCF3或其负向调控因子ID3突变率在散发性及免疫缺陷性BL中高达70%,在地方性BL中亦有40%,突变的TCF3可能通过活化BCR/PI3K信号通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生存,同时也调控
cyclin D3的表达,cyclin D3在BL中的突变率也高达30%。另外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即是否存在MYC易位阴性的BL。有的研究说明局部形态学类似BL、甚至表型和GEP也与BL类似的淋巴瘤缺乏MYC重排,但却有11q的异常(11q近端获得和端粒缺失)。与经典BL比拟,这局部患者具有复杂核型,MYC表达低,表现出一定的形态学多形性,偶尔具有滤泡构造,常常呈结性表现。由于其临床过程类似于BL,虽然报道例数有限,WHO新的分类仍将作为暂定的疾病整体命名为'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 。(十)伴或不伴MYC和BCL2或BCL6重排的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HGBL)在 2025年版分类中,有一个暂定分类'介于DLBCL和BL之间的不能分类B细胞淋巴瘤' ,即BCL-U,界定一类高度侵袭性淋巴瘤,特征介于DLBCL和BL。GEP分析说明,在分子学BL和非BL(大局部为DLBCL)中间确实存在一类中间类型,支持这种中间分类,但当时并未作为一个特殊实体对待。因此BCLU的诊断标准模糊不统一,限制了其应用。随后的研究说明伴有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的BCL-U和其他DLBCL的基因突变特征介于DLBCL和BL,支持其为一个独立分类。因此在 2026版分类中,将所有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的LBCL归入一个分类,命名为'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 ,但需要除外FL和LBL,且形态学表现在诊断中应予以描述评论。BCLU不再作为一个暂定命名。那些没有
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但形态学介于DLBCL和BL之间淋巴瘤被重新命名为HGBL, NOS。新分类中并未明确指出哪些LBCL应该进展荧光原文杂交技术(FISH)检测,有的专家建议所有DLBCL均应进展MYC、BCL2和BCL6重排检测,而有的专家认为可在GCB型和(或)形态学高侵袭性伴MYC+细胞>40%的患者中进展FISH检测。总之, 2026版分类中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可对应于原 2026版中①形态学表现为母细胞样淋巴瘤、②BL、③DLBCL/BL、④DLBCL等亚型。
二、成熟T和NK细胞淋巴肿瘤
得益于GEP和基因组相关研究,目前无论是对结性还是结外T和NK细胞肿瘤的理解均取得了一定进步,因此需要对一些分类进展修改并提出一些新的暂定分类。
(一)结性T细胞淋巴瘤1.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 NOS):原 2026版的PTCL, NOS中存在一类滤泡变异型,由于更为单一的形态学表现、相对特征的临床病理特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以及辅助性T细胞起源(TFH),在 2026版中作为一个单独分类暂列,命名为滤泡性T细胞淋巴瘤(FTCL)。但TFH免疫表型不是FTCL特有,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被认为起源于TFH细胞,20%~25%的PTCL,NOS的基因表达谱为TFH特征,局部原发皮肤CD4+小/中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