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名城
楚州名人
风俗民情
楚州
CHUZHOU
WENHUA
文化
楚州
文化
目录
历史名城
1、漕运简介
2、隋唐宋漕河的疏凿与漕运、盐运的发展
3、元代京杭运河工程与淮安盐运
4、明清治河措施与淮安漕运
楚州名人
5、“开》作者吴承恩
7、民族英雄关天培
8、巾帼英雄梁红玉
风俗名情
9、淮剧
10、博里农民画
曹运简介
漕运者,水道运粮也。 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曾称雄一时,由此拉开了中国漕运史的序幕。 自隋起,隋炀帝大力开挖运河,发展江淮漕运,开凿、疏通了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长达175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并在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淮安楚州设漕运专署,总督天下漕运事务。宋时,朝廷在楚州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在楚州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清道光年间,漕弊积重难返,河政败坏,运河淤塞,漕运处于瘫痪状态,日趋衰败,最后全线断航。 漕运既停,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衙门、卫所等机构也逐渐革除。辛亥革命爆发,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漕运伴随着清王朝的覆亡而告终。
目录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在文帝所开创的水运事业的基础上,继续兴修运河。先是征集民夫百万开挖通济渠。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洛水入黄,又经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引黄水入汴,沿着曹魏时期修浚的睢阳渠向东,于徐州入泗水可达淮安。同时又发淮南兵夫十余万再次疏浚山阳渎。重疏后的山阳渎,连贯白马湖、津湖和樊良湖。自山阳到扬子江,“三百余里水面阔四十步,两岸修有大路,并植柳树。”“大业间,帝幸江都,所用龙舟,凤(舟昌)、黄龙、赤舰、楼船有数百艘,舟楫相接二百余里,”可谓盛况空前。“隋炀帝三次游幸江都,其本人所乘龙舟有四层楼之高,内有宫殿式舱屋一百二十余间”。这里一方面揭露了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兴修通济渠、山阳渎工程之巨及其通航能力。淮安地处江淮水运要冲,其时水上交通的繁盛景象和热烈气氛,是前所未有的。
目录
2、隋唐宋漕河的疏凿与漕运、盐运的发展
目录
3、元代京杭运河工程与淮安盐运
京杭运河在唐以前称为沟、渠、漕渠、运渠,宋代始有运河之称,至元代渐成通称。它由历代分段开凿,至元代始陆续完成。隋唐宋时的运河,是由涌济渠、山阳渎、孟渎和永济渠联络而成。 元代定都北京,为避免绕道,一是开凿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一是开凿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同时对山阳渎、孟渎加以疏浚。元朝这两段运河与隋朝的运河相连接,从大都到淮南、南北要比隋代的运河缩短了500华里。这就是今天的京杭运河。
明清治措施与淮安漕运
目录
“成祖择天下形胜,建都北平,去长江綦远,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一仰于东南之粟,于是漕议始重”。明初,漕粮是海陆兼运,后因海运险恶,陆运艰难,于是又有疏凿漕道重行水运之议。成祖九年(1411年),因爱惜民力未许。其后济宁州同知潘淑正上疏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里,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免递运之苦,实、济宁至台庄段),西南流至南旺,中分,北达卫水,南出济宁。运道遂通,乃罢海运。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命陈(王宣)专理河漕,陈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