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锦集篇) 】是由【da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锦集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锦集篇)
篇1:《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分别学习了不同的内容,课本结合实际生活,安排了这样一节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过程,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纠正原有错误的认知。比如食物从口腔中直接就进了肚子,胃是消化的主要器官等一系列错误的概念。与此同时,本节课会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要通过消化器官来消化。这一章中知识安排在第四单元,既强化学生对实验探究的乐趣,又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日后的认知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两节的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比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并且在第二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怎样去搭配食物,合理饮食。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被吸收,却不知道食物消化都经过哪些地方,或者说即使知道也是一些错误的认知。学生会带着自己的认知冲突来学习本节课。另外这部分内容又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起来一点点都不感到陌生,而且又充满了兴趣。学生在前面已经接受一些实验活动,对实验活动饶有兴趣,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有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分别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2)了解消化器官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知道消化器官组成人体的消化道;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吃橘子,亲身感受食物旅行所要经过的消化器官;
(2)教师提供图片资料来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3)通过简单体验活动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生活,并能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通过认识消化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来增强学生对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并知道消化器官组成人体的消化道
2、意识到消化器官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去保护消化器官
3、知道食物以蠕动的方式进入人体的消化器官
五、教学难点
1、理解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图片、橘子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话题
学生之间讨论喜欢吃什么,展示收集的食物的图片,引出话题,这些我们爱吃的食物都去了哪里,板书食物的消化。
(二)亲身感受,独立思考食物的旅行
1、向四个小组每组各分发两个橘子,让学生边吃边思考食物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部位,用文字或者是图画表示食物的旅行过程。
2、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食物旅行示意图,或者是文字表示的食物消化过程。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3、引出食物究竟去了哪里,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食物消化过程。
(三)联系实际,探究食物去哪儿
1、食物旅行第一站(口腔)
食物从哪里进去呢?吃饭时饭从哪里进去?(嘴巴)张开你可爱的大嘴巴,现在请同桌之间相互观察,你的嘴巴里有什么?(牙齿和舌头)吃饭时,牙齿在干嘛呢?它起什么作用呢?(切碎食物)舌头是不是静止不懂呢?舌头在干啥呢?(搅拌食物)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幅图片,展示图片。(有香有好吃的汉堡包)你的嘴里分泌了什么?(唾液)牙齿、舌头、嘴巴、唾液共同组成了消化道的第一站口腔。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了初步的消化。
2、食物旅行第二站:食道
可爱的食物在经历了口腔之旅,它的下一站计划又要去往哪里呢?(吃橘子,慢慢咽下,感受食物从口腔去了哪里?)喉咙 看这样一张图片,它是什么?(食道)观察有什么特点?又细又窄,它是一个长长的'管道。
3、食物旅行第三站:胃
又香又好吃的食物从窄窄的食道溜进去,它的下一站又去往何方?(胃)从外形看,胃它像什么?(大口袋)生活中会不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感觉胃酸,想吐?胃里面有什么呢?(大量胃液)食道是什么样子?细长。胃大口袋。食物怎么从管道进入大口袋呢?(蠕动)蛇或者蚯蚓的爬行方式。胃这个大口袋把食物应该怎么处理呢?(像搅拌机一样,但是比搅拌机更强大,挤压、磨碎、搅拌)。胃对食物进行了进一步的消化。
4、食物旅行第四站:小肠
食物经过胃变成什么样?(细细,小小)可是这些小小的食物该去往何方呢?他们的全身可都是营养都是宝呢?这些营养要被谁吸收呢?(小肠)瞧这样一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呢?(细细而又弯弯曲曲的肠子)为什么要这样细这样长呢?(便于吸收营养物质,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5、食物旅行第五站:大肠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已经被小肠夺走了,同学们猜猜它的旅行结束了吗?(没有)它又该去往哪里呢?(大肠)看图片,大肠,大肠它和小肠比起来是什么形态?(粗、短)为什么要这样粗,这样短呢?大肠把小肠送过来的食物接受了,它该如何处理呢?(要吸收营养,剩下的扔掉)。大肠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吸收,形成残渣。
6、食物旅行终点站:
食物中的精华我们已经竭尽所能的用完了,剩下一堆废渣,该怎怎么办呢?(排出)
食物的旅行就这样悄悄的结束了,食物都去了哪些地方呢?(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旅行地方,我们把它称之为消化器官,食物所经过的消化器官,我们称之为消化过程。
(四)合作讨论,消化之重要
1、展示图片,引人深思
你有胃病吗?你曾经感到哪里不舒服吗?消化器官重要吗?(我有时感觉胃胀,不想吃东西。我曾经吃了一些东西,吃了想吐。我有时会感到胃疼。)
2、我们该怎么做
多吃蔬菜水果
多多锻炼身体,多运动
不吃垃圾食品
九、板书设计
食物去哪儿
口腔(舌头 搅拌
牙齿 切碎
唾液 初步消化
食道 (细、窄,蠕动)
胃 (大口袋,胃液
挤压、磨碎、搅拌
小肠(细、长;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大肠 (粗、短;进一步消化,形成残渣)
(废物排出)
篇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②相关的实验准备;
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食物在消化系
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
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
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题
篇3: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