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痞满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振华
概念
指以自觉心下痞满,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历史沿革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满”和“痞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也,半夏泻心汤方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历史沿革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定义:“诸痞者, 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
病因
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如《伤寒论》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内伤饮食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阻中,气机被阻,而生痞满。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入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病因
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无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如《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病因